归档日期:2020年3月9日
“当干部就要为老百姓着想,要有吃苦精神”
发布时间:2019-09-16 10:00今日东至
浏览次数:2086
字体【

 

在张溪镇白石村历任村支书中,有这样一位领头雁。与其说是领头雁,不如说是勤劳的蜜蜂:扎根农村,垦荒造林、带头修路、抗洪抢险、带领村民致富……一干30年,无怨无悔。他就是退休老支书张永胜。

张永胜,男,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秀,留校任代课教师;1975年10月,因村里缺人才,应老支书邀请,辞去代课教师职业,回乡担任村会计兼文书。当年他接到任命后,连家也没回,将铺盖卷直接从张溪中学挑到黄泥湖,迅速投入到治理黄泥湖的战斗中,直到腊月二十四工程完工才回家。1978年恢复高考,本应在考场奋力一搏的他,因老支书的盛情挽留和对农村工作的热爱,最终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留了下来从事农村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回村后,1976年接任村团支书职务,因工作勤勉,成绩突出,1982年被团县委授予“优秀团干”光荣称号;1988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90年3月,任白石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5年换届退休。

近期,小编走进老支书家,逐一翻开他精心保存的30多本《工作笔记》,发现每一页都记录着他长期农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渗透着他带领白石村民改天换地的心血和汗水。

敢想敢做,修路垦荒造林惠及子孙后代

白石村地处两面是湖水,一面是高山的张溪镇西北角,土地贫瘠,地少人多,山道狭窄,交通不便。村民世代都靠肩扛背驮,翻山越岭,维系着与外界的联系,农土特产销不出,农资商品进村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白石村的发展,村民生活穷困,一直是原坦埠乡乃至张溪地区的落后村。张永胜接任支书后,意识到交通是制约白石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他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设想,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拥护。工作一贯雷厉风行的他,随即带领村民奔赴工地,测路基、量路面、采山石、运湖砂……整整忙活了近一个月,将原先通往坦埠的3公里羊肠小道,拓宽到3.5米,并铺上砂石。路拓宽了,进村收购土特产的商贩来了,南来北往的汽车拖拉机川流不息,村里热闹了,农民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虽然,因修路老支书的腰累痛了,人也清瘦了,脸上却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1990年,省委“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号召一发出,他就立即响应,带领群众奔赴荒山,开展全民植树活动。他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广大村民的造林积极性,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天都有500多人上山,人们挥汗如雨,昼夜奋战在荒山野岭间,植树造林热情高涨,“满山遍野红旗扬,人声鼎沸植树忙。大干苦干三十天,六百亩荒山披绿装。”为白石村打造了一座惠及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

亲力亲为,健全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张永胜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干部就要为老百姓着想,要有吃苦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着村里的孩子挤住在几排低矮破旧的危房里上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决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教学楼,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他多次跑县城,找领导,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

2001年上半年,工程按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一座漂亮的8开间教学楼,终于屹立在白石村头,孩子们高兴,家长高兴,老支书更是喜上眉梢。紧接着张永胜同志又带领村干,兴建了四开间村部,结束了村长期以来无办公地点、无办公桌椅的历史;挤出2万元村自有资金,鼓励群众集资,在坦埠地区第一个接通程控电话;争取项目资金,将白石电站内外坡全部铺上青石;带领村两委、村民组长运杆、挖坑、立杆,凭着一股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硬是将“怕风、怕雨、怕雷”的白石村照明线路整修一新;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带领村民用活、用足国家移民建镇计划,开展移民建镇工作。三年共争取移民建镇指标238户,按“五统一”(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结算、统一规格),“三通”(路通、电通、水通)的原则,将受淹户、住房困难户、边远小村落进行整合,创建白石新村,使白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说上就上,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1991年5月,张溪地区连降暴雨,白石圩面临漫坝溃破、排灌电站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如果电站被淹,电机无法工作,圩内的积水无法排除,庄稼、房屋就要被淹,村民损失惨重。在这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老支书一声号召“党员、干部跟我上!”带领党员、村干、村民组长,顶风雨,踏泥泞,不分昼夜,挑土、打桩加固堤坝抢险,连续七天七夜,终于保住排灌电站。抢险结束了,他的工作在继续,他同防汛小分队在大堤上坚守了一个多月,亲自指挥防汛工作。白石圩保住了,圩内1000多亩农田保住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由于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他受到县级表彰,并参加县委组织的“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地巡回演讲。

1998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张溪地区再度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老支书像91年一样,带领群众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不分晴天下雨,在毛咀圩挑土运石,昼夜奋战,做到水涨堤高,严防死守。坚守防汛阵地一百多天,硬是将500多米长的防洪大堤加高80多公分,保住内圩600亩农田和30多户村民生命财产,成为全镇仅存的一座圩口。这年他再次获得县级“防汛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如今,辛苦工作一辈子的老支书退休了,但他仍继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村干部的助手和参谋。积极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做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担任老年协会会长,为村民“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发挥余热……处处表现着一名共产党员身退心不退的高尚情操。

如果当年张支书坚持代课或走进考场,或许他的人生将是另一番景象。我们无法想象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精彩,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少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老支书。“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描写张支书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