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东流镇稠林村原党支部书记 王树生 党龄:47年 做了29年的支书
王树生,男,194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68年进入稠林村工作,开始在村里负责宣传、民兵等工作,1970年任村委会主任,1976年任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近三十载。王树生同志任职期间,工作勤勉,踏实肯干,成绩突出,多次被市县授予“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称号,县级“先进个人”荣誉,还曾担任池州市首届人大代表。
这位老支书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如今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所传承的爱民敬业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他为稠林村的发展规划写下的手札令我们动容,手札的每一页都记录着他长期农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渗透着他带领稠林村民改天换地的心血和汗水。
规划发展,胸有全局
王树生同志刚上任时,村里基础设施很差,村干部都挤在一间小小的民工房里办公,是他带领村干,兴建了三层三开间的村部,改善了村办公条件。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他上门入户、反复动员低洼处住民,落实移民建镇70多户,按“五统一”(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结算、统一规格),“三通”(路通、电通、水通)的原则,用活国家政策,建设了稠林新村。为发展农业生产,1996年他通过个人关系,邀请到芜湖籍全国油菜专家杨良金先生亲自到村,传授油菜大棵稀植技术,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油菜种植成本,很快在原七里湖乡和周边乡镇普及。他还积极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减轻农业生产强度。多年来,他坚持自学已成习惯,谋划工作比常人看的远,想的深。
兴修水利,抗旱自救
稠林村毗邻长江,半山半圩,地势偏低,易旱易涝,收成难测。为改变这种困局,1998年王树生同志带领村民,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多方筹集15万资金,与村民一起开挖堤坝、埋设涵管,新建了义成圩通江涵闸,圩内2000多亩水田实现引江水自流灌溉。2000年又一鼓作气修建了河头电灌站,村内1000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在当时,老支书还首创了劳动力义务工制,鼓励村民在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旱等公益工作中多投工投劳,年底由村统一平账,奖多罚少。
敢于洪魔试比高
1998年,长江暴发全流域洪水,稠林村承担1050米的江堤和1360米张家坝民圩的防汛任务,防汛形势异常严峻。身为支部书记的他,当时身患严重血吸虫病、肝肿大达四指半并伴有肝硬化,面对滔滔江水,洪魔肆虐,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不顾自己身体,夜以继日坚持巡堤查险。张家坝民圩江堤堤身单薄,且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出现多处塌方,每次抢险他都冲在前面。记得8月4日清晨,张家坝堤出现一处大面积滑坡,大堤危在旦夕,他果断决策,率领抢险队打外障,由于江水流速快,放下的麻包无法沉底到位,他又带头跳进江水中与队员们一起打桩固定,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排除险情。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村民们共同坚守90多个日日夜夜,将1300多米大堤加高80公分,硬是靠子埂挡住了洪水满坝,先后共扎挡浪草龙4000多米。当时的地、县领导在该村指导防汛工作时,多次动情地说:“张家坝堤段在今年这么高的水位下没有溃坝,确实不容易,应归功于王树生支书的组织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奋勇战斗,了不起,确实了不起!”由于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他获得全市“抗洪抢险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99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稠林村再度遭受江水和内涝的双重威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支书又像一面高高飘扬红旗,成为群众抗击洪魔的主心骨,严防死守,昼夜奋战,最终守住了大堤,保住了七里湖圩内6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年他再次荣获全市“防汛抗洪劳动模范”称号。
尊师重教,泽被后人
王树生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上书”。村里的孩子挤在几排低矮破旧的危房里上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抓好教育,事关稠林的明天,“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决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教学楼,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可以安心学习的环境。他多次跑县城,厚着脸皮找领导,争取项目,筹集资金。2003年,村自筹资金13万元,上级下拨7万元,一座8开间400多平米的教学楼按期竣工,并交付使用。早在八十年代起,老支书就做出决定,村里每年都必须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更是对教育的一种支持。1983年有人考取了本科,村里当时给予每人200元的奖励,大专生50元。几十年来,这个决定得到继任者的拥护,一直坚持至今。持之以恒地付出,在村内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如今,只有1000人口的稠林村为国家培养大学生156人,研究生20人,博士生3人,成为周边出了名的状元村。
王树生老支书在村里工作41年,担任村主任6年、村支书29年,一直是连选连任,直至因身体原因,离开他钟情的工作岗位,他将自己的心血和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无怨无悔,他收获了沉甸甸的口碑,成为了稠林村民人人夸赞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