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17467961486/202109-00027 | 组配分类: | 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 | 东至县教育体育局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公民 / 其他 |
名称: | 关于印发《东至县教体系统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1-08-30 | 发布日期: | 2021-09-13 |
生效日期: | 2021-09-13 | 废止日期: |
各中小学:
现将《东至县教体系统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校结合“双减”工作和本校实际,分别制订“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 的具体实施方案,一并抓好落实。
2021年8月30日
东至县教体系统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以下简称“五项管理”)等工作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安徽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把“五项管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坚持育人方向,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聚焦“五个强化”,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学生作业的源头管理,形成布置作业的区域规范要求。二是强化学生睡眠的综合管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三是强化学生手机的进校园管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强化课外读物进校园的程序管理,推进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五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管理,提高学生体育和健康素养。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和评价导向原则。准确把握“五项管理”核心要义,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东至县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导向引导学校可持续发展,以评价改革撬动学生健康发展指数的提升。
2.坚持统整性和协同性原则。坚持“五育并举”,系统、整合推进“五项管理”。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明晰职责分工,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理清责任链条和责任主体,从学校管理、家庭指导、教育督导、社会协同等方面入手,协同推进,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查、常态化,推进“五项管理”全部落地,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结合“五项管理”的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指导学生、家长、学校做好“五项管理”相关工作。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提高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四、重点内容
(一)加强作业管理
1.加强管理措施。学校要制定作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作业来源、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统筹作业总量、有效评改反馈等全过程管理。基于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
2.严控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小学三四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小学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初中作业难题基本不回家,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校要加强个性化辅导,难题尽量在学校完成;高中作业控制总量。
3.开展作业研究。开展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坚持“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科学设计符合育人要求、体现学校特点、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
4.探索建立作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对超过就寝时间仍未能完成的作业,允许学生隔天补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对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必要时可以调整作业的内容和作业量,避免学生回家后因作业时间过长而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5.明确作业管理底线“六个不得”:严格作业报备制度,不得使用未经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布置作业;严格把控作业来源,不得要求或组织学生购买未经省推荐市评议的教学资料;严格规范作业内容,教师要提前试做拟布置的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或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不得超负荷布置作业;严格规范作业批改,教师应当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不得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严格规范作业反馈,不得使用侮辱、嘲讽言词或符号批改、反馈作业。
6.学校建立作业布置批改定期检查诊断制度。学校至少每月开展一次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精准分析诊断,及时提出改进要求。
(二)加强睡眠管理
1.明确学生睡眠要求。要实现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高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养成良好健康睡眠习惯,倡导形成中小学生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2.规范学校课时管理。严格执行安徽省课程计划和作息时间的规定。小学上午上课时间原则上不早于8: 20,中学原则上不早于8: 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倡导中小学校将午休时间排进课表,午休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具体形式可以由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实施。
3.开展作息宣传指导。开展学生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合理确定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 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 00。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寝室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睡眠时间要求,督促家长保证学生按时就寝。
4.探索实施学生午睡管理。在小学探索实施一年级学生午睡管理工作,精准摸排其余年级有午睡需求的学生,推进学校空间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优化教室布局,因地制宜创造午睡条件。利用午间校园广播播放舒缓音乐,营造校园午休氛围。
5.实施睡眠监测与干预。建立睡眠监测机制,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学生睡眠监测,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形成针对性举措。
6.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采用专项检查、双随机检查方式,进一步落实培训机构晚间授课、作业布置等专项检查工作,确保培训机构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
(三)加强手机管理
1.实施分类管理。小学生手机不准带进校园。中学生手机不准在校内使用,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放学时将手机归还学生。
2.细化管理措施。学校要制定手机管理工作方案,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一禁了之”等简单粗暴管理行为。要加强对电子学习设备的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中对电子设备的使用。
4.形成育人合力。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明确要求,引导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对孩子家庭使用手机实行正确管理。
(四)加强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
本方案中所称的“课外读物”是指教材和教辅之外的、进入校园供中小学生阅读的正式出版物(含数字出版产品)。学校是课外读物推荐责任主体,党政要齐抓共管,要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拓展阅读活动。
1.坚持底线原则,对于课外读物推荐工作要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原则,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基本标准。对于进校园课外读物要坚持“凡进必审”“凡荐必审”,建立和完善进校园课外读物管理机制。对于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或存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所列举的十二条“负面清单”情形的课外读物,一律不予推荐和选用;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不得接受请托、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规干预课外读物推荐。
2.加强学校图书室(馆)建设,发挥主渠道阵地作用。学校要提升室(馆)藏图书品质,充分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加大学校图书室(馆)课程建设力度,定期开展名师导读、读书沙龙等分享交流活动;设置书刊班级漂流,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加大图书室(馆)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3.严格管理进校园课外读物途径,规范进校园渠道。学校要严格遴选各类捐赠读物,要按照《管理办法》加强审核,并报县教体局备案。有效管理各类读书活动,对任何形式进校园的读书活动都要审核方案,按照《管理办法》对相关书目进行把关。建立教师荐书管理制度,教师因教育教学需要推荐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书目,应有处室负责人认可,并按照《管理办法》审核,报学校备案。原则上不鼓励学生自带课外读物进校园。
4.完善细化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和落实图书采购的配备机制和采购责任机制,切实做到“供货渠道正规,图书来源可靠,采购流程规范,切实保证质量”。规范课外读物推荐环节,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需要适当增加推荐次数;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推荐。对选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指导目录,重点评议适宜性;对其他渠道推荐的课外读物要全面把关,提出评议意见。建立课外读物进校园应急机制,定期对校园推荐图书进行清理,发现问题读物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
(五)加强体质管理
1.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积极提升每天锻炼一小时质量。系统推进各学段体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实现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节课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或放松。推进体育家庭作业,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加大对体育特色项目及学校体育场地(馆)设施的建设力度,高标准投入新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2.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要严格落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建立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落实全覆盖视力筛查。
3.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抽测复核制度。各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率、优良率、合格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监测结果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4.深入实施健康生活试点项目。以学校为主体,调动家庭、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通过健康知识教育、合理膳食营养、科学运动、心理疏导等干预方式,降低本县学生肥胖率,全面提高本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形成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对标本省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县级层面,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卫健委、县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专题研究工作;局层面,督导室、教育股、体卫股、教研室和关工委等股室齐抓共管,共同加强对学校落实“五项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形成工作合力。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分别制订作业、手机、睡眠、读物和体质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局相应股室备案(作业实施方案报教研室,手机、睡眠、读物实施方案报教育股,体质健康实施方案报体卫股)。
(2)细化措施,稳步推进工作落地见效。根据文件精神,修订、细化县级实施方案,指导各中小学制定各校实施办法,细化实施措施,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召开“五项管理”专题会议,进一步细化问题排查、深化全员培训、强化责任落实,及时跟进专项调研,提升“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效。
(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宣传教育氛围。开展主题教育,正向引导。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教育理念,有效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全方位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策略宣传,大力营造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
(4)开展专项督导,提升管理工作实效。指导和监督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随访督查,以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方式实地调研学校,及时反馈督查结果。督促中小学校按照责任督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进行通报、约谈;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