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题 > 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索引号: 11341821003287377R/202107-00056 组配分类: 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发布机构: 葛公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名称: 葛公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草案)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1-07-05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葛公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草案)

阅读次数: 来源:葛公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7-05 19:05
【字体大小:

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根据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池政办[2020]27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目标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推进特色产业“扩规”“延链”“树牌”,在我镇主要是食用菌、瓜蒌、木本油料(油茶、牡丹)、皖南土鸡、茶叶、九华黄精、经果林产业等。

(一)产业规模扩大

2023年底,食用菌规模达800万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7000余亩;油茶发展到3000余亩,黄精由发展到1000余亩;九华黄精标准华种植基地260余亩。建设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全镇杨梅、油桃、猕猴桃等特色经果林1000余亩。

(二)产业链延伸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副加值,实现保值增值,力争加工总产值与一产产值之比达到2.5:1,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联系生产主体与消费市场的纽带和桥梁;是组织千家万户生产单位进入消费市场的中间环节,是生产得以继续和发展的关键节点 )。实现对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到2023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家,产值达人民币6个亿。乡村新型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达22家。力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达1家以上,打造精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线1条以上。

(三)品牌效应显现

2023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个以上,扶植洋湖黑木耳、卢氏瓜子、洋康木本油料和优质香米成为市场畅销品牌,培育省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

三、重点工作

1、建设生产基地。到2023年,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亩以上;建设九华黄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60亩;建成年出栏1万羽以上的标准化皖南土鸡规模养殖示范场3家;瓜萎标准化基地2000亩;油茶标准化基地3000亩。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达到2个以上。

2、建设产业平台。鼓励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按照突出“主导、兼顾周边”的原则打造“一镇一品”,推进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底,我镇有自己的特色主导业(食用菌),“一镇一品”格局基本形成。加强行业协会建设,2021年组建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协会并多种途径支持协会开展工作。

(三)推进产业品牌化发展。

1、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共建共享品牌。重点培育东至云尖、东至黑木耳、卢氏瓜子、皖美源康、尧丰畈香米等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积极打造市场实体子品牌,实现“母子品牌”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牌管理、运营,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价值。

2、提升品牌影响力。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契机,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加大镇域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利用高速沿线、机场、高铁站、旅游入口、电视、电商等载体强化对品牌的宣传,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的使用保护,制定授权使用办法,共同维护品牌。

(四)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

1、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围绕特色产业生产的种、管、收环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的产、加、销环节发展电子商务,到2023年底,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全部录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主体名录库”。

2、支持农旅融合发展。依托我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花海、茶园、养殖池塘、水库等农业资源,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类型的休闲农业,开发“后备厢”“伴手礼”等旅游产品,将传统农业打造成兼具休闲度假新功能的现代农业。培育环山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乡村旅精品游线路、沿河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发展智慧农业。围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加大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配套建设冷藏设施,积极开展冷链运输业务,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扎实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行动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业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特色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任务如期实现,共同推进全镇农业特色产业高水平发展。

(二)健全要素保障。落实国家、省在用水、用电、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障农业产业项目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将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对纳入我镇特色农业产业系列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对符合农产品初加工用电的用户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三)加强财政扶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比重,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特色产业;整合各级扶持农业发展项目,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制定并出台洋湖镇特色农业“1+4+N”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对支持“1+4+N”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等突出实体以奖代补等予以奖励。

(四)加强科技支撑。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联系包保“1+4+N产业制度;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五)强化考核督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1+4+N产业发展作为对各村特色产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常态督导通报机制。各村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1+4+N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计要求,强化推进措施,落实优惠政策,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