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1003287000U/202206-00003 | 组配分类: | 林长制 |
发布机构: | 东至县林业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名称: | 东至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自评报告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2-06-02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巩固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县林长办牵头组织自然资源、水利、环保、财政等部门共商共建关于湿地资源确权登记、湿地分级管理、湿地水位调控、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有关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一系列举措,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结合行业标准协同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提升。
一、成效举措
东至县湿地资源29008.35公顷,重点湿地保护面积17787.92公顷,湿地保护率61.32%。设立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县级林长、河长分工方案,统筹调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县林长办印发《东至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目标和任务,并牵头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协同参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并细划相关单位工作任务。二是自然资源部门第一时间成立了湿地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职责分工,印发《东至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列明湿地资源县级实施计划清单,包括由省、市级主导的湿地确权登记,县级做好配合。三是水利、林业部门联合制定了《东至县湿地保护管理方案》,本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方案》明确了管理范围及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包括九个方面十五条细则。四是生态环境和财政部门积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东至县2020年度水质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案》《东至县2021年度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划定落实湿地保护“红线”,编制《东至县升金湖湿地保护总体规划》,规范保护利用行为。深入宣传《长江保护法》,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全面实施长江禁渔十年行动,加强江豚等重点水生动物保护,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打造美丽长江(东至)经济带升级版。
二、任务完成情况
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又称中国鹤湖,是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在东至县境内占有湿地面积10766公顷,东至县以升金湖湿地为试点,实行“三退三还”机制,不断加大升金湖保护和治理力度,打造美丽健康湿地。一是实施退渔还湖,围绕“渔民全部上岸、围网全部拆除、人工养殖全面清理”目标,实施升金湖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渔业养殖围网设施拆除等措施。二是实施退耕还湿,实行升金湖圩口统管,解决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湿地面积缩减、水生植物减少、生态质量降低等问题,通过“以地生财”等方式,扶持因退出发包湖滩地导致集体经济变弱的村集体。三是实施退岸还林,关闭升金湖周边畜禽养殖场34家、工业企业5家,拆除低坝高栏23处,拆除渔民安置点17栋,禁养区范围内规模养殖场全部关停。县政府出台《升金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意见》,根据实施的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县财政直接用于补偿、补助升金湖环境整治,拆网、拆违建、渔民上岸保障等费用2亿元,相关部门及沿湖4个乡镇用于升金湖环境整治,间接费用1.6亿元。为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对湿地周边原先围湖造田所开垦的田地进行有偿流转,引入湖水还原湿地本来面貌,通过撒草或种植适宜水生植物,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截至目前累计在升金湖功能区内生态复绿2000亩,在适宜区域种植绿色水生植物1.2万亩,沿湖乡镇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恢复湿地生态,为候鸟提供优质觅食和栖息地,并将大部分候鸟吸引在指定区域,从而减省其他区域的经济损失。如今的升金湖湿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怡人景观。
三、创新经验
一是成立东至县森泰林业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升金湖圩口、农田和滩地的流转及退耕还湿工作。二是组建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管护点,从事湿地管护工作,吸收原渔民50人就业并解决社保问题,为解决转业渔民生活问题,缓冲区渔民全部搬迁安居房,实验区渔民搬迁列入首批生态移民规划。三是建立升金湖野生动物临时救护点,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成立东至县森林执法队和林业综合救援救护中心,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职责范围。四是建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机制,同步完善包片巡查、环湖巡查措施,严查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升金湖湿地环境治理,开展水体监测,强化沿湖周边污染源控制管理,常态化开展升金湖水质监测,目前水质基本上为Ⅱ类,局部时段为Ⅲ类。五是提升湖区水位管控能力,县水利以项目支撑开展湖面范围内堤坝清除、湖区生态清淤工作,疏通升金湖淤积河道,达到上下游、左右岸水系贯通目标。
四、下一阶段工作考虑
(一)加强湿地生态空间管控。一是科学划定湿地生态空间,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明确各类湿地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定位、主要用途和管控要求。二是强化湿地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用途分类管制,全面建立湿地生态空间监控网络,全面推行湿地网格化管理体制,加大对各类湿地空间占用、损害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重要湿地监管率。三是切实保障湿地生态流量,完善湿地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标准体系,分区分类确定湿地生态流量目标,制定重要湿地水量调度方案,因地施策保障湿地生态流量,加快重要湿地控制断面监测站点建设,建立重要湿地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将生态流量保障情况统筹纳入最严格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二)深化湿地投融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资产收购、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湿地工程建设与运营,完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价格机制等支持和优惠政策。积极盘活现有湿地资源资产,发挥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