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1003286884N/202304-00055 | 组配分类: | 政策法规文件 |
发布机构: | 东至县民政局 | 主题分类: | 民政、扶贫、救灾 |
名称: | 我省在“2023年全国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3-04-04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夯实兜底保障基础
扎实推进“衔接并轨”工作
安徽省民政厅
安徽省民政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格外”的嘱托,坚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安徽各级民政部门从地处中部地区、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任务艰巨等实际出发,着力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坚决扛起“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政治责任。
一、优化政策供给,夯实“衔接并轨”制度基础
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将相关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工作要点,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绩效目标考核和民政重点工作评估。二是整合基层力量。会同省教育厅等12个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的若干措施》,推进乡镇(街道)整合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力量,协同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形成“一套表、一张网、整件事”闭环式工作机制。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与乡村振兴部门常态化会商工作机制,做到周安排、月调度、季会商、年考核,通过开展省、市抽查,县(市、区)互查,乡镇(街道)、村(社区)巡查等方式,充分发挥民政和乡村振兴部门基层力量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动信息共享,强化“衔接并轨”技术支撑
省级投入专项资金,建立安徽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并实现与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11个单位和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数据比对。各市民政部门积极升级优化社会救助业务系统,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部门信息。目前,各级民政部门与乡村振兴部门已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帮扶互补,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必须经民政部门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进行经济核对后,才能按相关程序进行认定;同时,民政部门也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走访巡访等工作范围,加强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分类管理,做到动态监测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22年,全省预警监测107210人,纳入保障1687人,无一人因救助不到位返贫,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兜底保障整体水平
一是优化救助程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满足不同困难群众申请需求;简化申办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办理时限一般在20个工作日内,急难临时救助即发现即救助。二是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救助协理员等基层力量,完善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为依托的“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相应保障范围。目前全省共配备17400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建成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13540个,实现综合施策及时救助。三是引导慈善力量参与。依托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全省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4096个,为遇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等困难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帮扶,发挥救助综合效益。
下一步,安徽民政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好部党组和承沛副部长讲话要求,将“有效衔接”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坚决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民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