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题 > 监督检查
索引号: 113418210032873427/202311-00085 组配分类: 监督检查
发布机构: 胜利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2023年度胜利镇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11-18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2023年度胜利镇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阅读次数: 来源:胜利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11-18 10:05
【字体大小:

    一、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胜利镇低收入人口共2099人,其中城乡低保1445人、特困人员204人、低保边缘人口66人、支出型困难家庭229人。2023年,实施临时救助65人次,共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资金共1020万元。

二、审核审批工作开展情况

自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审批权下放后,我镇根据相关规定,及时成立镇联审联批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组织各村、相关部门召开审批权下放工作会议,学习履行审核审批程序及日常动态管理等相关政策。同时根据规定,每月联审联批工作会议对低保新增、调整、核销情况,以及特困人员(新增、核销)进行审核审批。2023年4月起,召开9次联审联批会议,共新增低保64户98人、核销36户61人、调整95户,特困供养对象新增7人,核销7人。

三、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

1、严格落实低保、临时救助操作规程,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等政策。东至县先后出台了《东至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东至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东至县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办法(试行)》等文件,规范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审核审批、公开公示、数据上报等工作。

2、通过“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全程网办”和“市内通办”工作开展,及时处理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预警信息处理、救助申请的处理胜利镇建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民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主动发现工作小组,负责受理核查、处理村上报的遇困人员信息,切实发挥主动发现作用,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充分发挥村社会救助协理员、志愿者及网格员作用,成立21支困难采集组,进行全覆盖调查走访,主动掌握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及时上报镇社会救助服务站,安排人员入户调查,提出救助方案,通过“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帮助落实**户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依托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系统及时处理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预警信息410条进行主动精准识别。

3、强化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及核对系统账号管理,按照要求进行工作人员备案、人员变动备案我镇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及核对系统账号由专人管理操作严格按照“无授权不核对”、“无委托不核对”,对核对信息进行保密,及时放入档案柜存档。落实了工作人员备案、变动备案制度,近期人员没有发生变动。

4、全面落实低保长期公示制度经办人员近亲属申请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履职“回避”制度各村严格按照要求在公开栏对本村低保情况进行长期公示,严格执行经办人员近亲属申请社会救助备案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履职“回避”制度目前近亲属备案1人。

5、正常开展特困供养人员探视巡访制度严格落实特困供养人员探视巡访制度各村每月安排专人通过电话、入户走访等形式探视巡访并将特困人员困难及需求等情况记录上报根据特困人员需求,通过第三方居家养老公司“物质+服务”方式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

6、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站及社会救助协理员推进救助工作开展。镇村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21个村均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镇村积极联合定期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如留守儿童走访、防溺水宣传,特困人员探访巡视等

7、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镇、村为民办事大厅设置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流程图,方便群众申请办理。通过、公开栏、电子屏、板凳会、发放宣传册、微信群转发市“池州市社会救助政策百问百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社会救助政策

四、“救急难”互助社建设及运营情况

我镇成立镇“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备案建立村级“救急难”互助社21个(覆盖率达100%) ,共筹集资金5余万元,实施救助4人次、使用资金3300余元。按照“救急救难、实事求是、精准高效”的原则,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由镇主动发现工作小组引导21个村困难救助信息采集组,通过主动发现纳入低保*人,实施临时救助*人,解决群众困难诉求22件,共救助2.45万元。

五、群众信访处理情况

镇民政所接到群众信访后,及时记录,联系相关村干部,入户调查走访核实,及时解答社会救助政策。1月以来共办理反映社会救助相关情况市长热线10件,经走访核试全部给予回复,反映人均表示满意。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党建引领打造社会救助特色品牌,持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二是持续推进扩围增效,联合公安、乡村振兴、医疗、残疾等部门,发挥“主动发现”机制,将符合的困难对象及时纳入救助;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持续开展村级“救急难”互助社急难救助工作;四是充分运用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发挥救助作用,减轻群众困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