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10032874733/202012-00052 | 组配分类: | 项目库建设 |
发布机构: | 花园乡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民政、扶贫、救灾 |
名称: | 东至县花园乡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0-12-15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2020年以来,花园乡在扶贫开发局指导,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主线,聚焦“353”问题整改,着力打好春、夏季度攻势,最大程度克服疫情汛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落实,确保打赢打好收官战役,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一、基本乡情
花园乡位于东至县城南24公里处,东与祁门县、江西省浮梁县接壤。花园乡始建于1956年,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花园里乡,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将马坑乡并入花园里乡,2009年更名为花园乡。境内黄马公路与236和206国道相接,安景高速穿越全境。土地面积249平方公里,辖12个村,110个村民小组,人口1.26万人。
花园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山里的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南溪古寨远近闻名;五瀑八潭、三叠浪、赤垄山、紫石群和莲花塘等自然景观不胜枚举。盛产优质茶叶,马坑茗茶享誉省内外,源口绿茶在2017年荣获全国“一村一品”国字号品牌。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做好“岭上生财”“河里淘金”“地里种钱”和“路上留游”等四篇文章,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茶叶、香榧、黄精、中药材、金银花和食用菌等农特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蓄势待发、崭露头角。
2014年我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7户1042人,贫困村2个。截至目前,国办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为389户879人,2020年脱贫2户3人,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8.5%下降至目前的0.025%。脱贫监测户共3 户9人,边缘易致贫户共28户93人,返贫风险均已标注消除。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各类问题整改。主动认领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成效考核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视以及自查等各类问题21项,制定整改措施61条。对照省督查巡查统筹推进问题整改和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部署安排。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聚焦聚力全面抓好问题整改工作。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时限“四项清单”,做到主动认账、全面建账、限期销账。二是加强整改调度。4月以来,共召开书记调度会5次,点对点调度20次,并对反馈问题,及时提醒交办,确保改彻底、改到位。对各村问题整改完成情况,采取查阅资料、随机走访等方式,对整改措施、成效逐项逐条核查。三是做好总结宣传。坚持举一反三,以巡视整改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我乡认领21项问题已整改完成。村级问题整改由村级党组织书记负首责,乡包村领导协同抓,到点到户落实问题整改,全乡12个村的认领的96项问题已完成整改。注重总结整改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报送宣传信息53篇,其中县级以上媒体采用53篇。
(二)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推进“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清零、就业帮扶、项目建设提升和消费扶贫送温暖等专题行动,确保疫情应对措施精准到位、取得实效。截至目前,我乡未发生因疫情导致“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返工人员就业、扶贫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着力推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截至目前,已务工就业贫困人口422人,占2019年底务工就业贫困人口383人的110.18%,介绍6名因疫返乡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68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49个,利用光伏扶贫收益开发公益岗位18个,村级公益事业安排贫困人口临时务工12人。二是着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单位采购、联系销售、社会帮扶等方式等方式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12万元,实现积压农产品清零。三是着力推进贫困户子女线上教育。全面摸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线上教学硬件、终端设备和网络使用情况,帮助15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安装宽带,全乡72名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实现在线学习。
(三)严防因灾致贫返贫。我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做好着力解决因灾致贫返贫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三心”活动,最大程度降低洪涝灾害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一是及时入户排查。7.8洪灾后,我乡及时组织乡村干部逐户走访排查核灾帮扶,全面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三保障一安全”、家庭收入、产业项目、“双基”建设等受汛情影响情况,确保灾情摸排核实精确。二是开展帮扶救助。全面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帮扶政策,及时组织41户过水房屋的安全鉴定,对因灾受损的栗埠村计根东户和桃源村夏立国户房屋实施危房改造,对所有过水房屋进行消杀。指导19户产业受灾贫困户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发放农资化肥500公斤,现已排水消毒,改种补种,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积极采取民政临时救助、产业帮扶、保险兜底等多种方式,发放各类救灾资金47.8万元。有效化解洪涝灾害对贫困群众造成的影响。截至目前,我乡未发生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三是强化灾后重建。组织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结合灾后重建,进村入户开展“五净一规范”活动,帮助贫困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组织力量及时修复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保障。加大项目谋划和对上争取,争取更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四)聚焦“三户一体”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返贫致贫。一是做好干部帮扶。压实乡机关和乡直54名帮扶责任人工作责任,协调对接县级48名、市级9名帮扶责任人做好帮扶联系工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优化调整贫困人口“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4500余条。二是强化预警监测。聚焦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特殊困难群体“三户一体”,扎实做好动态监测和帮扶。全面加大低保、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力度,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切实用好“1579”综合医保补充等政策开展帮扶救助。截至目前,全乡摸排边缘易致贫户共28户93人,摸排脱贫不稳定户3户9人,均已标注消除风险,。发放特别救助资金2户4万元,申请最低生活保障3户9人,安排公益性岗位8人。
(五)扎实推进重点工作。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工作要求,开展好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推进“三保障一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持续开展到户到人全面排查,摸准核实所有农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对排查发现的79户细微裂缝房屋进行维修,对2户未脱贫户实施危房改造,贫困户住房安全核验工作全面完成。乡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建成供水,水质安全,供水达标。对6个有饮山泉水的村进行水质监测。全面落实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00人14.055万元.完成8个村卫生室达标改造建设,对排查出的31名未办慢性病证贫困人口帮助统一办证,并坚持动态关注,做到应办尽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578人。二是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投入财政资金154.65万元,规范用好小额贷款政策,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和边缘户“应贷尽贷”,新增小额信贷户贷户用27户123.18万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增收。完成304户到户产业项目(第一批227户24.112万元,第二批77户15.08万元)验收奖补工作,共涉及资金39.192万元。发展到村产业项目3个,带动45户贫困户增收。三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积极对接协调上级部门,加快推进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到村产业和基础设施6个项目已竣工验收。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收益分配、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台账。截至目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146万元,支出进度94.8%。积极谋划2021年扶贫项目,已申报到村产业项目5个,到村基础设施项目11个。四是发挥消费扶贫作用。落实单位采购帮销,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优先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助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今年以来,累计帮助带贫主体和贫困户农产品20万元,认定并通过国办公示扶贫产品2个,1个正在申报中。五是加大社保兜底救助力度。落实低保兜底和临时救助,1-12月全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00.8028万元,特困供养资金85.444万元(散养五保38.526万元和集中供养46.9180)、临时救助资金4.8万元、孤儿保障资金3.905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2915万元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814万元)资金18.1055万元,做到特殊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应补尽补。
六是扎实开展“双提升”行动。逐户逐人排查贫困户家庭收入、政策落实、帮扶情况及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情况,为做好分类管理奠定基础。开展“防贫保”、医保、慢性病审核办理等政策的宣传,解决好贫困户过度医疗和报销比例过高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脱贫机制,严防返贫致贫,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巩固“353”问题整改成果。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做到长期坚持,切实巩固整改成果。
三是持续做好疫情灾情的影响应对。时刻关注产业扶持、就业奖补帮扶,多措并举推进灾后重建,关注“三户一体”救助帮扶,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发现问题,动态清零。
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美好乡村、畅通工程、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双基建设。
五是因势利导帮助有条件的村发展扶贫产业。建立扶贫产业基地,扩大贫困户就业范围。确保花园乡有自身的种养业扶贫基地,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