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木塔乡黎痕红色景区是国家AAA旅游景区,位于木塔乡荣兴村,该村既是千年古村又是革命老区。黎痕即利安,又名黎浑,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传承千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王氏七世祖王五郎携子、孙三人逃难,辗转来到黎浑定居,改称为黎痕,至今1194年。黎痕地处龙泉河上游和徽九官道上,历史上商贾聚集、人文荟萃。古村落原有三座大型古石牌坊,有亭子、古桥、宝刹古庙等建筑,黎痕古街长达三里,店铺鳞次栉比,徽风赣韵,一度闻名江南。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痕为皖赣特委所在地,中共秋浦县委驻地之一,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驻地和集结地,一度成革命中心,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圣地之一。黎痕红色旅游景区主要由1200余平米的木塔红军纪念馆和千年古街黎痕古街组成。
木塔红军纪念馆于2018年底开始筹建,2019年“七一”前夕完成建设。纪念馆高10米,共2层,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整个纪念馆设计为首尾两厅和红色土地、红色军队、红色政权、红色基因四个部分,通过大量雕塑、图表、文物等实物和语音导览、触摸屏、幻影成像等科技手段进行展示。每个主题展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
序厅整体的基调为红黄色调。红色代表先烈们的殷红鲜血,黄色代表了温暖的守护和追思,其主题思想为“红军精神,光芒永放”。序厅设有三尊伟人雕像,他们分别是方志敏、粟裕、寻淮洲。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们曾经领导木塔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建设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馆内以沙盘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部队第一阶段的征程。大厅滚动播出关于东至红色记忆的短视频,以习近平总书记语录作为序厅的总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第一个展厅为红色土地。这个展厅主要展示木塔地区早期的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农民暴动,包括木塔沧桑、革命先声、力挽狂澜、木塔星火、红色追忆五个部分。艺术场景《等你月圆时》再现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10月,红七军团进至闽浙皖赣苏区,当时全军已减员达一半以上,在黎痕休整,急需补充兵员。此时,新婚刚满七天的汪林辉毅然参军,不久就血染战场。妻子计云梅无法相信丈夫牺牲的事实,她死守着丈夫答应她会在十五月圆夜回家的承诺,在每年每月的十五晚上,都要烧一桌饭菜,翘首盼望丈夫归来,直到最后命垂一线卧床不起。又一个月圆之夜,邻居们做了一桌饭菜,唤醒弥留之际的老人,为她梳妆打扮一番,老人带着甜蜜的期盼,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曾经七天的“婚房”,离开了这个让她等待、守望了一生的家。
第二展厅为红色军队。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背景、行军路线、黎痕驻扎始末等。1934年9月30日,先遣队进入皖赣边,与中共皖赣特委书记柳真吾、皖赣军分区司令员周成龙率领的红军独立师会师。先遣队驻军期间,黎痕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活动。苏区干部大力筹措军需,为先遣队备制干粮,为随军银行提供印钞材料、兑换货币。随军银行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货币与本地苏区的“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货币等值流通。广大妇女从家中拿出床板、被条、食物,为伤员洗衣、做饭、端茶送水、整理病房,做鞋、补衣、唱红歌。当地青年配合先遣队张贴标语,站岗放哨,英勇战斗在抗日一线。
第三展厅为红色政权。该展厅对木塔这块土地上建立的红色政权进行艺术展陈。艺术场景《全家当红军》与整个展陈内容交相辉映。描述了木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参军,用行动演绎担当、用生命诠释忠诚,传达了木塔人民拥护红军、支持革命、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的大无畏精神。在木塔乃至贵秋东大地上诞生的一批批红色政权,虽只存在了短暂的数天、数月或半年,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根据地结合起来,让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扩大。在创建红色政权的斗争中,建立起特区苏维埃政府和贵秋、贵东县苏维埃政府以及7个区、26个乡苏维埃政府。从木塔、大板苏区走出来的经过战火洗礼的皖赣特委领导人和皖赣红军独立师,辗转进行革命活动,在枪林弹雨中守护革命的胜利果实,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武装力量,让革命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第四展厅为红色基因。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建馆集中展现了蕴藏于木塔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即“黎痕精神”。它以“一心跟党走”为核心,以“红心向党、矢志不渝、顾全大局、不畏艰苦”为深刻内涵,是我们必须在怀念、致敬、捍卫、守护中加以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物资异常紧缺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的干部表现出来的“不畏艰苦、廉洁奉公”品格令敌人无法理解。方志敏被捕时,敌人从他的身上只搜到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十分失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大的官一定很有钱”。身为秋浦县委书记的曹光前,得知接待处管理员将接待结余下来的钱留下一半用来改善县委领导的生活时,不但拒绝了,而且狠狠批评管理员:“公家钱一文也不能乱用,支持县委搞特殊化就是犯罪,接待处的钱要是少了一文,我找你是问。”与此同时,荣胜红军医院,三十多个妇女从家里拿出床板、被条、食物,帮助照顾和护理受伤红军,积极响应征兵号召,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兄弟相争、全家一起参加红军,短短几天,黎痕一带为先遣队补充新兵500人,正是当时黎痕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
尾厅。壮士已故,英灵长存。当独立、民主、自由的鲜花在祖国大地盛开的时候,木塔人民没有忘记“丹心碧血写春秋”的先辈们留下的动人故事。木塔境内先后修建了4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修缮保护烈士墓等红色遗址,搜集整理战斗英雄光辉事迹,采访革命后代……这一切,都是出自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以史鉴今!我们把昔日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化作今日的“砥砺前行、追逐梦想”,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在红军精神的指引下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黎痕因枕山环水,古建衬映而古朴苍凉。街之东有一颀长秀丽的小山坡,如兽俯卧,其前恰有球状二丘,历称为“麒麟戏珠”;街之西有“莲花形”并旧黎阳八景之一的“永镇禅林”;北有箬溪和这一带最高峰“云雾尖”及“轿子尖”。南偕姚坞溪、茶溪和“白马岭”。街的整体座北朝南,北高南低。新街傍铁坞山,老街倚常年流水潺潺的黎痕河。黎痕因枕山环水,古建衬映而古朴苍凉。
老街依地势而筑,错落有致。街道三米宽,青石板路,亦是徽道。青瓦白壁马头墙,屋檐挨屋檐,鳞次栉比。多为木板门,早开暮闭。街上原有茶号、日杂百货、布匹、土产、屠宰、理发、铁匠铺、染坊、店、旅店等。柜满架满,货源充足。街上昔日有独轮车,行驶于被岁月打磨得锃亮的石板路上。轧轧哑哑,车轮辘辘,乃至“七步街”上留下盈寸深的车辙。吭唷、吭吭唷,号子,打杵巧合脚步,更有领头者铁杵头蹬地一剟,小憩、起步令,是今人看不到的一道风景线。生意人、顾客、行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流行于这一带的民谣:“畲司府、刘村县,黎痕街好比金銮殿”;“桃三千,潘八百,抵不上黎痕一夜客。”不免浮想联翩古街昔日之兴旺来。
古建多已毁,湮没,古街渐行渐远。如今黎痕老街尚存数幢古民居,虽然檐条脱落,墙体漫患,乍看一副褴褛状。只要细寻察,仍见砖雕、石雕、木雕,易见民居中的爽墩础雕、斗拱、雀替、鱼悬梁、廊檐、镂空窗棂;令人赞叹的民间家具木雕镂空雕。无不古拙、朱痕犹在。尤是有心者搜集于“乡愁馆”内,珍藏的古牌坊柱、石雕佛像、刻有花纹的巨大的圆形爽墩,以及旗鼓石等,足显昔日之辉煌和工艺不凡。随公路、依地势而建,呈马鞍形。亦是新街老街并存,老屋洋楼相映,高低呼应,杂乱而层次丰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