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东至县政府网站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年中瞰东至·聚焦13566】东至:科创东风起 新质力潮涌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7-25 08:38
[字体:]

2025年以来,东至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聚焦两个省级园区及规上企业,持续开展规上企业研发“破冰”行动。一股由科创基因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这片沃土蓬勃生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走进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智能化控制室的“智慧大脑”格外醒目。3072块小屏构成的监控系统如精密神经网络,100余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目光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字——7个生产车间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传输。通过电脑与对讲机,实现生产全流程远程数字化管理。今年6月,新上线的生产管理看板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能,水、电、气等能耗数据一屏尽览,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

“该平台可以更有效的对生产装置运行情况进行总体调度。试运行一个月后评估显示,生产效率提升10%左右,产品质量管控也得到显著加强。”公司副总工程师、信息中心主任杨杰介绍道。

数字化提质的同时,生产设备革新也在发力。在华尔泰研发中心实验室,团队历经无数次参数调试与数据跟踪,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套微通道反应工艺技术,从源头为生产“减负”。

“通过小试跟踪并调整工艺参数,我们将危险杂质含量降低了约三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提高了产量,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公司质量中心质量检验部副经理张鹏表示。

以“新”提“质”、以“质”扩“量”,东至经开区上半年成果丰硕:东至县基础化工产业集群获批2025年度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成功培育9家“五上”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园区创新矩阵日益坚实。

“近年来,经开区累计投入超亿元搭建信息化、智能化监管体系,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和使用率达100%。”东至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余斐豪介绍,下一步,园区将加速产业大脑平台建设,对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强化产业经济动态分析和区域治理能力。

目光转向大渡口经开区,安徽一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运转的节奏透着“专精特新”的灵动。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滴制设备以25-35颗/秒高速运转,效率达国内常规设备的3-5倍;国内首台双珠滴制系统的诞生,更使“双晶球”产品比肩国际水准。

“我们拥有3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25项。机械化升级主要体现在滴制线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挑选线以设备替代人工。”公司董事长曹智琨介绍道。

创新的底气源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紧密合作,在新型胶壳材料、活性芯液等领域协同攻关。“公司研究环境优良,研发资金充足,支持到位,非常符合我的预期。”公司技术工程师陈强说。

如今,一丸生物的创新版图持续拓展。从最初仅能包裹油性液体,到全力攻克水性芯液包埋技术。一旦突破,爆珠产品将进军医药、美妆等千亿级市场。已推向市场的抗水精油爆珠,能经受168小时不软化的考验,正赢得市场广泛认可。“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汇聚更多人才,持续提升爆珠的质量和功能性。”曹智琨展望道。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沃土的滋养。截至目前,大渡口经开区已建成29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13家科技型企业与15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纽带。制定《大渡口经开区企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70余万元奖励资金精准兑现,协助企业申报市级奖补近200万元,极大激发了创新热情。

“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拓宽引才渠道,深入开展‘人才池州行’系列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人才论坛等,引进了产业领军人才14人、高层次人才19人、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同时优化人才服务,推行人才专员制度。”大渡口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金水说。

今年1-6月,全县14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59亿元;2025年前两批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5家,首批已通过审批16家。从企业车间的技术突破到园区平台的生态构建,从产学研协同的智力聚合到政策资金的精准滴灌,东至县正以全链条创新激活发展潜能。这场科技创新引领的变革,不仅壮大了产业筋骨、增强了发展动能,更清晰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规上工业企业产品培育,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聚焦化工、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精品制造,积极争创省级工业精品和‘三品’示范企业,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县科工局总经济师张劲草表示。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鲁琴 李晖  编辑:夏凡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