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日历,已经翻过了一半有余。尧舜之乡,科技创新赋能攻坚正酣。
今年以来,东至县积极引导企业围绕国家“两新”政策资金投向,精心谋划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技改项目,为企业“智改数转”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纪厂,请打开充液阀门并完成巡检。”“收到,立即执行。”7月22日,在安徽东至广信农化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中心,信息部经理何振向距离此地1公里的分厂厂长纪风柱发送电解车间专项巡检指令。
只见屏幕上电解车间的三维人员动态图清晰展开,人员巡检路线与巡检项参数跃然眼前,整个过程实现人、物、空间上的精准管理,通过手持PDA耗时不到10分钟,完成无纸化巡检及巡检参数实时传输,这高效的一幕,正是该公司日常运转的缩影。
作为安徽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东至广信深耕化工领域16年,如今,这家占地面积3000余亩、拥有1200余名员工的企业,已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今年该公司被省工信厅复核通过先进级智能工厂,让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特质愈发凸显。
走进该公司工业互联网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个分厂的三维模型,每个车间、每名员工的实时状态都清晰呈现。这个2021年投用的数字化平台,如今已成为企业的“神经中枢”,5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集成与远程控制,日常设备监控、人员定位报警、超标信息推送一气呵成。
“过去各分厂DCS系统独立运行,数据分散难管控,现在通过中心实现全汇总,指令秒级下达、设备自动巡检成了常态。”何振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介绍,作为全市首家示范工业互联网单位,他们完成了智能物流、智能仓库、人员定位等系统的深层集成,让离散数据汇聚成驱动生产的“活水”。
在高危的化工生产区域,智能化的价值更为突出。通过防爆终端与传感器网络构建的监测系统,让工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风险降低90%以上。当反应釜温度逼近阈值,报警信息直传操作工、技术员、安全总监三岗。设备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即可纵览全局,故障定位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0分钟,极大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智能仓库里,每批产品都贴着专属“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从原料投入到售后反馈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上次某批次产品售后率升高,系统直接关联到特定班次的操作参数偏差,我们立即启动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监测效能。”何振展示着终端界面介绍道,全链追溯体系不仅革新了服务模式,更让质量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智能化转型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实打实的效益。财务部经理孙方彬算起了明细账:“自2021年启动智能化升级以来,企业累计投入约3000万元,其中工业互联网相关模块投入超1000万元。而回报同样显著:人力成本降低15%,综合效益提升超2000万元,2025年上半年产值约13亿元、税收约40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实践,进一步筑牢绿色安全生产底线,在精细化工细分领域筑起技术壁垒,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东至广信总经理陈永贵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立于2007年的安徽智新生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主要生产类胡萝卜素系列产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省环保产业优秀企业,先后获得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池州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眼下,为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公司正通过节能减排改造、生产车间升级等方式,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生产体系。
“我们对旧冰机进行技术改造,以此降低能耗,提升环保水平,新增离心萃取设备,优化产品分离工艺,新增低温干燥设备,提升废盐处理效率。”安徽智新生化有限公司安环工程副总经理班风俊介绍道,该公司上半年产值约1.3亿元,净利润约2800万元,在升级改造方面投入将近700万元,以节能减排实现长期成本优化,预计每年可节省成本80万元。
产业向“智”,发展向“新”。今年以来,东至全面落实“13566”工作部署,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县制造业研发投入2.6亿元,创新基础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共完成63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测评及“两化融合”评估,成功培育市级绿色工厂2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打造先进级智能工厂4家、基础级智能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省级绿色工厂4个,市级绿色工厂7个。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2个省级经开区重点打造化工新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有新突破,以‘智’提‘质’,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县科工局总经济师张劲草表示。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施诚 编辑:鲍雯昕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