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蝉鸣织成密不透风的网,张溪镇老年学校的教室里却飘着墨香与欢笑。30多名孩子围坐在长桌旁,有的埋头演算数学题,有的举着画笔涂抹天边的晚霞——这是“2025暑期田园课堂”里寻常的一幕。
这场由张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镇团委、关工委联合搭起的暑期平台,早在六月就开始酝酿。考虑到暑期天气炎热,且要兼顾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需求,筹备组一次次往老年学校跑,敲定了带空调的活动室,又顶着烈日去文具店挑了30多件绘画工具和象棋棋盘。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5份简历里都夹着相似的话:“想让家乡的孩子有个不一样的夏天。”
尽管夏日酷暑难耐,气温时常超过35℃,但5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天都准时来到课堂。他们耐心细致地辅导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巩固上学期课堂所学知识。遇到孩子们难以理解的题目,志愿者们会变换多种讲解方式,直到孩子们茅塞顿开,不少孩子都表示:“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讲题特别清楚,比自己一个人琢磨容易多了。”
除了学业辅导,课堂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兴趣培养内容。镇老年学校书画象棋班的学员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手把手教孩子们绘画和下象棋。学员们从简单的线条勾勒教起,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心中的家乡美景;象棋课上,孩子们在棋盘上你来我往、认真思考……
最动人的是红色课堂时光。思政、音乐班的老师们带领传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歌,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歌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老师们还结合本土红色故事和传统文化,讲述家乡的发展历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为期19天的活动里,孩子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绘画、象棋等兴趣爱好,更在红色教育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活动的开展也有效减少了孩子们暑期独自外出的情况,从源头上降低了溺水事故发生的风险,家长们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
从解决“看护难”的民生痛点,到播撒红色基因的文化浸润,这场由张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线的夏日之约,早已超越了“课堂”的边界:它既是大学生带着乡土记忆反哺家乡的纽带,也是文明实践扎根群众需求的生动注脚。(撰稿:刘海洋,审核:朱建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