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意初染。群山连绵的青山乡,正舒展着如诗的画卷。平畴沃野上,“金”波“碧”浪翻涌,村民们在田垄间忙碌不停……一幅乡村秀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景,正伴着秋风徐徐铺展。
丝瓜络里淘“真金” 特色种植富乡邻
走进梅塘村,连片的丝瓜基地随处可见。金灿灿的花朵攀着藤架向阳绽放,葱绿粗长的丝瓜在藤下整齐垂挂,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搬运、浸泡,丰收的喜悦伴着欢声笑语在田间荡漾。
“看这丝瓜,长得又匀又壮,加工出的丝瓜络七成能卖上一级品的价钱!”种植户李炎兵笑盈盈地说。2022年他开始试种,随着技术和经验日渐成熟,如今不仅种了4亩丝瓜,还被聘为村集体经济丝瓜种植基地管理员。“今年天气给力,亩产有望突破200斤,好地块能达300斤!”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2年,在青山乡政府牵线下,梅塘村“两委”带着村民代表到石台县取“丝瓜经”,还与企业签订兜底收购合同,由苏州的技术员全程提供指导。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丝瓜产业在村里落地生根。2025年全村丝瓜种植规模扩至160余亩,其中村集体种植面积占57亩。
“今年行情好,一级丝瓜络每斤收购价35元,预计全村总产量超3万斤,总产值可达100万元。”梅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正霞信心满满地算起经济账,“丝瓜采收期从7月持续到腊月,用工时段分散,能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务工增收约16万元。”
三蒸三晒“梅”香远 抱团发展产业兴
“大家仔细点,码齐码实,千万别数错件!”在青山乡乡村振兴产业园梅干菜半成品仓库外,货车整装待发,东至县青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汪长平正招呼村民装货。
“这些梅干菜半成品将发往南京的老客户,今年订单追加到了200吨。”汪长平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告诉记者。
在忙碌的深加工区,经“三蒸三晒”制成的梅干菜褐黄油亮,香气扑鼻。“新设备投用后,价格翻了三倍,不少电商主动来找我们合作。”汪长平兴奋道,“‘抱团取暖’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汪长平所说的“抱团”,是2022年青山村联合叶桥、双港三村成立的“冬闲田”综合利用联盟,同时成立青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冬闲田种植雪里蕻,并加工成梅干菜。“当年种植200亩,纯收入就达40万元。”汪长平说,2024年梅干菜种植面积达400亩,预计今年综合产值近400万元。
眼下雪里蕻即将下种育苗,双港村村民胡文中计划扩种面积。“去年试种5.8亩,收获雪里蕻10万余斤,刨去成本亩均纯赚2660元。雪里蕻结束后轮作水稻,每亩又能增收900元左右。”算起收入,胡文中难掩喜悦。
多产融合绘新景 特色产出“抢手货”
从丝瓜产业到梅干菜加工,青山乡的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之势。近年来,该乡紧扣“四个一”工程,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持续推进“产业兴乡、特色富民”发展路径——创建乡村振兴创业园、延伸农特产加工产业链、组建村级产业发展联盟,因村施策制定特色产业规划。
如今,青山乡已发展雪里蕻、油茶、烟叶、林果、羊肚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5000余亩。通过多产融合、强弱互补,“青山生态大米”“青山梅干菜”“中村黄桃”“梅塘丝瓜”等一批农特产品牌逐渐崭露头角,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们将持续强化‘双招双引’,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青山乡党委委员李臣龙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产业集群汇聚发展动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丁满莲 编辑:鲍雯昕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