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监督指导护理类、放射检查类、临床量表评估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整合落地,以“项目瘦身、标准统一、监管提效”为核心,让医院规范收费、群众清楚交费、基金精准付费。
从“零散困惑”到“规范清晰”。此前,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内涵模糊、标准不一,如,护理类“导尿管留置”“眼部用药护理”等与其他服务交叉,临床量表评估类“精神科A类量表测查”等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出现计费收费,甚至出现窜码套码收费,增加院内收费、基金支付风险。整合后,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以及加收项、扩展项都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方便临床计费执行,便于医保智能监控,提供监管效能。
从“流程繁琐”到“系统重塑”。以往,临床医生不仅要当好医师,还要当好会计师,临床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在项目价格目录中找到相对应的价格项目下好医嘱,还要根据临床操作部位、步骤、方法等实践变化,辅助调整做好对应项目内涵的收费计费,增加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之外事务性工作,一旦出现对应疏忽,容易出现违规问题。整合后,价格项目更加贴近临床诊疗实际,充分考虑了临床操作实践变化并进行系统性重塑,大幅提高医务人员临床专注度,减少违规问题发生风险。
从“项目付费”到“技术付费”。突出提高医务人员技术价值,高难度技术获价格支持,如剖宫产分常规与复杂项,体现难度差异;优化计价单位,康复分半小时“基础包”及10分钟加收项,中医针灸由“穴位”调整为“次”计费,尊重劳务付出。同时通过规范检验项目腾空间,推动技术劳务收入占比提升,让医务人员共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红利。
(撰稿人:朱旭亮 核稿人:汪砷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