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多,65岁的金末林沿着黑木耳种植基地边的小路,来到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真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在家门口还能每年增收4万多元!”金大爷脸上洋溢着知足而幸福的笑容。在官港镇,像金大爷这样因小小黑木耳而改变生活的村民还有很多。
2022年以来,官港镇整合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食用菌企业及从业者,成立食用菌村级产业联盟。2024年底,16个村集体共同投资成立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有着30年历史的官港镇茶叶香菇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益,开启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凭借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上的创新,为这个山区小镇的黑木耳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其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开拓了新路径。
破局:统一作战解旧忧
官港镇种植木耳并非新鲜事,只是随着时代发展,“怎么种更好”“谁来种更优”“种哪里更合适”……这些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过去,官港镇的黑木耳种植多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户自家制菌种植,各村自主寻找销路。受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产业发展能力有限,生产规模小、效益低。
面对发展难题,官港镇创新机制,成立产业联盟,推广立体种植,制定《食用菌产业三年发展规划》,注册“官港山耕”商标,开设“食用菌乡学堂”,推动产业持续升级。2024年,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夏联村建起30亩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实行统一制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以前各村各农户自己种,技术掌握不好,产量忽高忽低,村集体还要分心安排管理。现在联盟、公司统一指导、包揽,我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秧畈村的一位村干部感慨道。更让菌农们安心的是,即使在黑木耳市场价格波动走低时,公司仍然坚持保底收购,保障了各农户、各村集体的收益。联盟合作与统一管理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构筑起抵御市场风险的安全网。
革新:提质赋能促“飞”销
官港镇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改变种植模式,更在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标准化菌包厂和加工车间,引进先进生产线,从筛选、清选到烘干、包装,实现标准化操作。
“我们从源头开始就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执行标准化操作,就是要让每一朵黑木耳都达到最优品质,真正把‘官港黑木耳’打造成消费者放心、市场认可的品牌。”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负责人王松华说。
在销售端,公司大胆创新,除了线下参加各种活动、赴外地展销之外,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打开新销路,和中国邮政、中铁四局、东至优品等多个账号平台达成合作,让“官港山耕”品牌“飞”向全国。2024年,官港全镇种植350万棒食用菌,干货总产量超650吨,总产值达7800万元,产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标准化生产与多元化销售双管齐下,为官港黑木耳插上腾飞的翅膀。
引擎:“三金”“飞地”邀共富
最让当地人称赞的是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这一机制让农民获得了“三金”收入,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
“我在公司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土地流转每年还有2000多元收入,再加上入股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正在基地种菌棒的李大婶开心地和记者分享。
公司还创新“飞地经济”模式,由企业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村集体享受收益。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本地农民增收,还吸引了外地人才返乡创业。目前,已有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回乡发展,带动工人们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三金”模式与“飞地”合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了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共赢共富。
夕阳西下,金末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沿着来时的小路回家。回望连片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有工人还在继续忙碌,空气中飘散着菌菇特有的清香,也弥漫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气息。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官港镇用一根根小菌棒,撬动了产业振兴的大格局,铺就了一条坚实的共富路。这不仅是个体的致富故事,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每一个勤劳的人都不会掉队,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官港镇的黑木耳产业,正在书写着“山水升金·和美东至”的生动实践。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鲍雯昕 编辑:鲍雯昕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