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东至县政府网站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省报记者手记:指尖触碰三十万年前的温度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30 08:34
[字体:]

秋阳斜照在梅源山麓,我站在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胶结物碎屑在铲头翻飞中簌簌落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博轩博士捧着一筛筐泥沙走来:“倪记者,试试手感。”

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庞汪村的华龙洞遗址核心发掘区。东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这是我第一次触摸三十万年前的化石。当那颗熊科动物的犬齿从筛网滑入手心时,冰凉的触感穿透指尖,带着远古大地的震颤。不同于博物馆展柜里的标本,这颗牙齿似乎还裹挟着原始泥土的味道,齿冠上的细密纹路清晰可辨。“看这里”,刘博轩指着齿根处的凹槽,“这是典型的食肉目动物特征。”

这个意外收获的瞬间,恰似打开时空胶囊的密钥。十年前,吴秀杰教授应该也是在类似的手感中,从胶结物里剥离出“东至姑娘”的颅骨。如今,我站在这片被巨石覆盖的洞穴前,耳边仿佛响起爆破的闷响——那是当年刘武教授力排众议清理洞口巨石的场景。正是这声“石破天惊”,让沉睡的“东亚最早现代人”得以苏醒。

9月24日,东至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李瑶正在为融媒大直播录制预告片。倪讴 摄

沿木质栈道拾级而上,保护棚的徽派飞檐掠过头顶。檐角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斑点,恍若30万年前洞顶渗水的痕迹。这座钢结构建筑,不仅为化石发掘撑起保护伞,更以“闺楼”意象守护着未开启的核心洞穴——那里或许藏着更完整的“东至姑娘”闺房。

在新建的化石修复室,师傅们正用气动笔剔去椎骨上的钙质结核。显微镜下,她们手中的化石肢骨泛着玉石光泽。隔壁陈列馆里,“东至姑娘”复原模型正对观众微笑,她突出的眉弓与平滑的下颌形成奇妙张力,印证着专家们的论断:“这是东亚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拼图。”

安徽日报全媒体记者倪讴正在直播中。东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陈列馆亮起暖灯,“石破天惊”四字在展墙上熠熠生辉。从1988年村民修理羊圈误掘“龙骨”,到2025年入选省级遗址公园,华龙洞的故事仍在续写。中国科学院徐星院士面对镜头时恳切地说:“人类演化研究需要冷板凳精神,但更要让冷门学科热起来。”此刻眺望灯火通明的发掘区,那些摇晃的考古灯,何尝不是照亮人类来时路的星火?

华龙洞的每一块化石碎骨都在诉说:中华文明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百万年演化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火种。当6.5万名中小学生蹲在探方边记录化石编号时,他们手中捧着的不仅是远古遗存,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源流的永恒叩问。这或许就是考古最深邃的力量——让我们在回望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来源: 文/安徽日报记者 倪讴  图/东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鲍雯昕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