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1003286817Q/202302-00054 | 组配分类: | 年度计划 |
发布机构: | 东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其他 |
名称: | 东至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 文号: |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3-02-27 | |
废止日期: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一改两为”,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及接续政策,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经济社会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4:41.1优化为14.1:44.8:4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9.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9亿元;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实现控制目标。
(一)坚持产业强县夯基石,整体实力稳中有增
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9.8万亩,粮食产量28.6万吨,稳居全市首位。生猪产能不断恢复,生猪存出栏42.4万头,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80%。新建5000亩优质专用水稻示范片4个、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片28个,建成“两强一增”示范点、培育点32个。净增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用标企业2家,省级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家。
工业经济质效双提。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市级专精特新7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华尔泰荣登全省上市公司业绩发展榜第8位。东至广信等三家公司3个产品首获“安徽工业精品”认定。市级新一轮三年技改提升行动计划25个示范项目时序推进,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52.9%、29.4%。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20家,数字化车间2家,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1家。
服务业不断创新升级。大力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十大行动,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8家。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家,全年跨境电商网销额达2497.8万美元、增长97.2%。新增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示范企业2家,全年网上零售额4.8亿元、增长15%。东篱湖文旅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开工,“尧舜圣境话茶乡、三美东至品茶经”茶旅精品线路入选“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三条岭、飞地文旅创意园入选安徽省百佳乡村旅游示范点,1人入选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二)坚持改革开放添活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编制重点保障事项清单,硬化预算约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乡村振兴投资控股集团,持续做强做优安东集团,安东集团资产规模达245亿元。加快推进“三变”改革全覆盖,“三变”改革村占比达75.5%。全域推进宅基地改革、乱占耕地建住宅专项整治两项试点,盘活闲置住宅和宅基地2053宗。巩固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达84.8%,基层诊疗量达67.7%。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战新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8%、31%。华尔泰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溪小镇众创空间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年度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7件,新推进“产学研”项目26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2.3%。依托德丰菌业等4个工作站成功创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实施“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双创模式,发放创业担保体系贷款4414万元。
全面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着力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减轻池州安庆两地人民过桥费2800余万元,《大渡口拥江发展规划》编制时序推进,汽车产业互补效应逐步形成,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跨市通办积极推进。与省属三级医院、安庆市立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关系,引进“星期六”专家团队9个,邀请专家坐诊267人次。成立合肥联络站,新引进人才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11名。推荐和选派7名干部到苏浙跟班学习。
(三)坚持谋争招建扩投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谋争招建成效明显。聚焦五大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谋划争取,双千工程项目库总投资额达3763亿元,49个项目获中央预算内、省级专项和专项债资金支持15.6亿元。扎实开展“双招双引突破年”活动,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66个,在建省外亿元项目到位资金168.3亿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天赐锂电新材料、天道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天道智能重工、国华储能设备制造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深入实施有效投资攻坚行动,296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1.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2.3%,项目开工率达91.7%,项目竣工率达93.4%;列入全省集中动员开工项目40个,总投资282.8亿元。
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1平方公里。清理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用地2903亩,争取存量土地处置配置指标1084亩。“红色信e贷”平台授信逾47.3亿元,“园区企业贷”累计投放贷款18.3亿元,“五进”活动解决融资需求24.7亿元。强化重点项目能评审查服务,和美瑞新材料、广信废盐综合利用等项目获省级批复。精准配置风电光伏竞配指标,国华新能源等9个项目通过省能源局第二批次竞配电网接入审查。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用电保障,全年工业用电量9.7亿度、增长25.7%。
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聚力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广信新材料、华尔泰硝基、天赐锂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制造等产业链初具规模,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年度建设成效评价居全省第8位。东至经开区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复核节点推进,园区安全风险评估等级C级。大渡口经开区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前进6个位次。东至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70、120亿元,增长23.1%、26%。
营商环境公平可及。全面贯彻助企纾困政策,制定县稳经济一揽子政策“115”条和接续措施“67”条细化任务清单,帮助企业招工5000余人,落实减税降费7.2亿元。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通过“亲清茶叙”企业家沙龙等方式,收集并办结企业诉求340个。扎实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取得明显成效。为158名外商快速办理绿卡,提供行政服务、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便利服务。优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模式,全年成功办结群众反映事项35件。
(四)坚持绿色发展优生态,城市更加宜业宜居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G530查桥至牛矶段、敬慈东路、环城南路顺利通车。舜城新区舜德大道等4条主干道路竣工通车,舜城新区公交顺利开通。完成农村公路联网路、自然村通硬化路41.5公里,养护工程146.6公里。东至-鄱阳、东至-石台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G35济广高速东至花园互通立交、G206赤头至黄泥段一级公路(河西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国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8座、入江排污口自动监测站2座,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全县纳入“1+1”和“N”层面调度问题销号286个。按期完成舜盛公司、龙源绿野等省级以上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亿瑞、琨岗、国风等3家生产矿山完成跟进式复绿并通过市级验收。常态化开展长江禁渔,长江重点水域行政案件办结率100%。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全部竣工。龙泉河昭潭段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2022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治理效能优化。科学谋划“数字乡村”建设场景,城市大脑(一期)项目进入系统部署及调试阶段,新增5G基站130个。数字城管管理实效明显,通过城管通、数字监控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现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362件。荣获“2022年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称号。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成省级验收,拆除违法建设34万平方米,乱停乱放、占路经营等顽疾得到有效整治。修复城区内市政道路9200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434个。
(五)坚持以人为本谋福祉,民生需求充分回应
乡村振兴亮点纷呈。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13576人,超过2021年就业水平。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3628.8万元。新增集体经济强村30个,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46万元。率先在全省开通运营“劝耕贷”数据管理系统,创建乡村振兴创业园3个。推广“小田变大田”4.3万亩,完成“旱改水”27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东至县被列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十个试点县之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完成木塔、龙泉小学新校区二期主体建设,舜城新区省示范高中和池州工业学校秋季学期启用开学。新增幼儿托位480个、学前学位360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升级建设23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312场。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何氏泥塑”“白笏章氏吟诵”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小戏《忙趁东风》入选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尧渡镇梅林社区入选“国家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
民生保障扎实有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九件实事全部如期兑现,21项民生实事和“十大暖民心”行动完成预期目标。就业创业稳中有进,建成“三公里”社区就业圈6个,新增城镇就业5576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200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县参保率达95%以上。援企稳岗政策惠及企业489家。全年发放困难救助资金1.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1万人。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51个、文明菜市8个、惠民菜篮子门店1家。乡镇社工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全县家庭医生签约16.98万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全县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积极开展抗旱保苗工作,累计引提灌溉用水1.3亿方,完成浇灌面积55.3万亩。建立“1+3+x”信访工作机制,调处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1065件。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等重点行业领域排查整改隐患3864条。全县接处各类警情7.8万余起,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事件和影响安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圆满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期间安保维稳任务,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中央、省市经济工作要求和县委第十五届五次全会部署,深化与长三角城市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与安庆市“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驱动、开放发展”战略,围绕“总量进位、增速居前、人均争先”目标,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建强开发区主平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保持战略定力,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推动东至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变化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县经济增长潜力,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原则,同时争取在实际上做到更好,兼顾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力争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10%。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双控、安全生产等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一)聚焦有效投资,培优发展关键支撑
强化项目谋划争取。加强投资政策及趋势分析研判,着力提升项目谋划争取能力。实施项目谋划倍增计划,争取谋划新增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1100亿元以上,夯实“双千工程”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努力做到可申报、可审批、可落实深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盘子。全力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省级专项、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相关政策性融资贷款支持,增强申报项目的命中率和成功率,争取到位上级资金较2022年额度增长20%。
持续攻坚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年”攻坚行动,优化用地、能耗、环保、金融等关键要素保障措施,压实“管行业必须管项目、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建立重点项目联系人和常态化开竣工、督查通报、协调调度、服务保障等机制,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持久战。加快103个续建项目建设,确保166个项目新开工建设,推进99个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年度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90%以上,争取全年完成投资2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确保16%、力争17%以上。
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加强项目协调和企业服务,组建产业招商专班和产业招商工作队,实行领导带头招商,坚持“顶格推进”“项目预审”“强制排名”等工作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资源库,探索建立“基金+项目”模式,为项目招引植入资本引擎。加快推进钙镁新材料和文旅康养等资源类项目招商建设,力争形成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后劲。大力推进人才强县建设,发挥华尔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引才作用,新增至少1名进站博士后。探索设立人才飞地2个。
提档升级园区平台。建立开发区分层调度机制,以“亩均论英雄”为牵引推动平台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统筹托管园区协调发展,积极构建“1+N”园区发展新格局。东至经开区“一链一策”全力推进华尔泰合成氨、广信TDI及聚碳酸酯、天赐锂电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引进10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均不少于1个,全区工业总产值不低于240亿元。大渡口经开区融入安庆拥江发展,加快推进天道新能源汽车、天道智能重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1个,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全区实现经营收入160亿元。
(二)坚持产业强县,加快建设实力东至
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79万亩,产量稳定在28万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聚焦“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特色商品、一个电商平台”目标,围绕打造食用菌、鳜鱼、粮油、茶叶、家禽、中药材、林特等优势特色农业,扎实开展“数字赋农”行动,积极引进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旅融合新业态,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做大“一镇一品”,力争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家。
夯实工业经济底盘。奋力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强化“小升规”企业培育,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力争年产值超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45家。支持企业创新,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建成5个以上省、市级企业创新平台。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实现精细化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产值分别突破160、50亿元;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加快形成“矿、港、廊、园”一体发展格局,推动钙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稳步推进服务业“锻长补短”十大行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2家。打响东至文旅品牌,积极构建以东流为龙头,长江、升金湖为门户,尧东一体为核心,尧渡河为主线,花园全域为示范,南部山区红色资源和特色资源散点布局、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韵达安徽(东至)快递电商总部基地、东篱湖文旅综合开发、“天空之城”天文研学基地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深入推动政银企合作,探索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提升数字赋能金融水平。扩大“红色信e贷”平台应用范围,做优“政银担”批量担保业务。有序推进“劝耕贷”,确保贷款余额增长20%以上。2023年全县净增信贷投放不低于58亿元。持续开展企业资源摸排,跟踪服务金鼎医药,指导安徽汇辽和金鹏香精香料开展股份制改造,推动至少5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三)坚持生态立县,加快建设宜居东至
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开展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持续推进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谋划,高标准实施亿瑞矿业治理任务,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争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开工。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完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监测,全力推进河湖长制见实见效,加快长江经济带(东至段)高质量发展步伐。
高标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实施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推动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光伏发电,加快推进中广核光伏、官港风电场、国华东至昭潭风电场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让绿色低碳生活引领城市新风尚。
多维度提升城市能级品位。加快推进县城及小城镇建设,编制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统筹菊城、尧城、舜城连片发展。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完成胜利路、尧北路东段等9条市政道路建设。完善城区基础功能,开工建设县城瓦垄路、舜城新区环湖道路、查栅河道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河西综合停车场、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升级改造工程。改善居民住房环境,完成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成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加快浪潮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智慧停车系统,新增800个机动车停车位,切实缓解停车难问题。
多举措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示范点。大力提升尧东快速通道、高速出口道路两侧10米范围内环境。加快实施河西大道交通安全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大渡口、东流、香隅、龙泉、张溪等镇区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开工建设20个省级美丽乡村及配套污水项目,高质量完成3200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持续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70公里以上。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木塔等4个水厂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项目,补齐供水短板。
(四)坚持开放活县,加快建设活力东至
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潜力。做好外贸进出口企业包保服务和孵化培育工作,增强外贸后备力量。依托大龙网跨境电商平台,鼓励本县企业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探索跨境电商渠道,拓展国际市场,提升跨境贸易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通过多种营销渠道激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积极拓宽夜间消费,加大线上文旅产品服务开发,开展灵活多样的节假日促销活动,持续激发城乡消费潜力。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水平。持续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主动承接安徽及相关自贸试验区辐射效应,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外向度。加快推进重大基础和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宿望宣、池九及六安景三条铁路线在我县境内的初步布线方案研究,全力推进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和东(至)鄱(阳)、东(至)石(台)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35花园互通立交、G236东至省界段、G236殷汇至查桥、G318大渡口段一级公路等对外通道项目建设,力争完成通用机场规划选址及工可审查。
营建多元友好包容氛围。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异地办理。深入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入实施新时代“东至英才计划”,参与长三角地区人才互认共建,扎实推动与沪苏浙先发地区人才链接,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推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实施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不断净化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擦亮“东风送暖、至优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分账管理,“三变”改革村占比提升至79%。深化综合医改,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指导乡村振兴集团建立健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深化中信担保公司体制改革,优化安东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扎实推进全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盘活国有粮食企业闲置资产,保障国有粮食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提升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东至最美绿色生态廊道。
(五)坚持惠民利民,加快建设幸福东至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跟进谋划推进一批民生补短板项目,打响暖民心行动品牌。推动更加充分就业,实现我县60%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城镇新增就业4100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50人。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20个,创新老年助餐运管模式,规范村(居)级养老服务站运营,大力推进安东颐和嘉园康养中心建成运营,提升安心托幼保障能力,持续完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皖美红色物业”三年提升行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全力推进文明菜市建设,新增(改造)文明菜市10个。
凝心聚力推动共同富裕。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十年倍增计划,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力争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确保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尧东一体、环升金湖绿色食品加工暨科普康养等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如期完成东流镇、大渡口镇、官港镇等3个乡村振兴创业园创建,村级集体经济强村比例达到32%。
高质高效升级公共服务。健全医保公共服务体系,经办服务覆盖县乡村。开通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村级平台,打造15分钟社保服务圈。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5%。优化整合县城区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实施城南幼儿园、城南实验小学二期(公办普托幼机构)等项目,新增托位470个、学位360个,谋划东至二中、东至三中校区整体搬迁,敬慈小学及附属幼儿园启用开学。
有序有力维护社会安定。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稳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确保有序转段平稳渡峰,切实守护群众健康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成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谋划综合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坚持源头治理,抓好信访“三率”指标建设,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Copyright © 2025 东至县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5235号-1
主办单位:东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东至县政务信息中心 地址:东至县尧渡镇至德大道1号 运维电话:05667026048
邮编:247200 皖公网安备34172102000046号 网站标识码:3417210002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