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发布地点: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楼会议室

发布单位: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主持人: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股股长  江贝

发布人: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满华

以下为发布现场内容实录: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县政府网、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

今天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满华介绍《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有关情况。二是回答记者提问。下面依次进行,请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满华介绍《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有关情况。

刘满华: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各位对东至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安排,我代表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大家介绍《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有关情况。

一、背景依据、目的及起草过程

(一)背景依据及目的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和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安排,东至县组织编制了《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的实施性规划,是对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细化和落实,是落实县级发展规划的空间保障,是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实施管制的重要依据。通过统筹落实三条控制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谋划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强化规划对各类建设行为的指导约束作用。

(二)编制过程

2019年11月-2020年3月,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4月-2023年6月,历经两轮资料搜集、两轮调研、完成东至县“三区三线”上报及《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家评审会 、专项汇报会等,于2024年5月11日,池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规划。

二、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为东至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325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研究范围面积32.59平方千米。

《规划》内容包含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是对全域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侧重于底线管控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优化;中心城区是对用地布局的细化,侧重于用地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的完善。

(一)县域层面

1、城市性质

东至县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定位)为“安徽省西南现代化滨江城市、尧舜之乡、现代化特色产业高地”。

2、三区三线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合理确定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城镇空间。全县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0.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63.4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1001.4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51.16平方千米。

3、主体功能区

依据省、市级主体功能区划定要求,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规划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香隅镇为城市化地区;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泥溪镇、花园乡、木塔乡、青山乡为农产品主产区。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两区两带,一主两副”。两区即沿江平原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片区,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片区;两带为以长江和南部山区生态腹地为基础的生态屏障,为全县提供安全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主为以尧渡—东流为核心,促进各类要素集中;两副为安徽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安徽石台经济开发区)、安徽东至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产城融合节点,促进园区与城镇融合发展。

落实池州市“一原一屏多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塑造由尧渡—东流为核心、园区为节点、腹地为生态区的结构鲜明、疏密有致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5、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一原一区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原即沿江平原农业区,主要位于县域北部沿江平原圩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棉油、规模化水产养殖和水生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一区:即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片区,主要位于县域南部山区和丘陵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精品果蔬种植、优质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林业;多园以各乡镇为重点,支撑建设多个农业创新平台、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重点园区。

落实池州市“一原一山一区”的农业空间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创建省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6、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一带一屏,三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一带即长江水生态保护带,重点推进长江大保护,保障长江干流和尧渡河、黄湓河、升金湖等沿线水域湿地的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一屏即东至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重点筑牢山地生态屏障,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碳汇能力;三廊即龙泉河、尧渡河、黄湓河等三条河流及其周边湿地,重点打造河湖湿地生态绿廊,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多点主要包括升金湖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一级水源保护区和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是生态空间核心区域。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

落实并细化池州市“一江一屏七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加强长江、尧渡河、黄湓河、龙泉河等流域生态系统统筹保护,加强毗邻地区生态共保,加快推进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及长三角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7、城镇空间格局

形成“一城一带、三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主即东至县中心城区,高品质建设尧东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城区,高起点规划建设舜城新区、菊城片区,构建组团型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两副即香隅镇和大渡口镇,依托安徽东至经济开发区和安徽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安徽石台经济开发区),支撑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带动东至县产业发展空间;两带指沿江城镇发展带、沿G206—G236发展带,引导东至县发展重心向沿江和区域交通节点城镇转移,强化中心城区、大渡口镇与安庆市的联系,香隅镇与望江县的联系,强化龙泉镇与鄱阳县的联系;多点为胜利镇、龙泉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官港镇、泥溪镇、昭潭镇,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功能布局,突出自然与文化特色,辐射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落实并细化池州市“一城一带、三副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依托长江航道、G206、G530,以县城为核心,推进香隅、大渡口、胜利等沿江城镇与县城联动发展,积极推动沿江产业发展。依托G236积极培育龙泉作为县域南部重点镇,加强与区域发展战略空间的衔接。

8、乡村建设引导

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护、融入城镇、搬迁撤并的思路,以行政村为单元,划分特色保护类32个、城郊融合类45个、搬迁撤并类4个、集聚提升类128个、其他类25个。

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体系,划分提升型村庄居民点520个、稳定型村庄居民点1188个、收缩型村庄居民点517个和撤并型村庄居民点23个。

(二)中心城区层面

1、规划范围

东至县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包括东至县中心城区的城镇开发边界及周边扩展区域,总面积32.59平方千米。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构建“一轴一脉,两廊三城”的空间结构。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衡、职住平衡、路网结构合理、蓝绿空间连通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

一轴:依托泉东路—G206国道城市发展轴,促进尧东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区由“山城”时代迈向“江城”时代。

一脉:即尧渡河,以尧渡河为城市生态主动脉,重点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产业提升、创新集聚,支撑建设蓝绿交织的长江保护新样板。

两廊:即大历山、天台山生态廊道。严格保护以上生态空间,形成多尺度、成网络、融功能的网络状城市生态廊道,优化完善中心城区生态格局。

三城:即菊城片区、舜城片区、尧城片区,三城协同发展。

3、中心城区道路网结构

优化快速路路网结构,构建“三横一纵两联”的干线公路网。提升路网密度,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倡导“小街区、密路网”,加密城市支路,合理利用街巷空间,提升道路网密度。

4、中心城区蓝绿开敞空间结构

构建山水视线廊道体系,依托大历山、天台山等城市重要自然制高点与高地眺望点和湖泊湿地等主要开敞界面,构建展示东至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塑造舒缓通透的天际线形态。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强化天际线整体韵律感和层次感;强化宜人的滨水沿街空间界面。管控尧渡河等主要河道两岸空间尺度关系,沿岸建筑界面及临岸天际线应避免封闭、呆板,营造慢行系统贯通、动静结合的活力空间。

(三)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目前建设用地总规模未下发,为应对项目布局的不确定性,充分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意见,形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为各类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提供规划保障。

三、编制主要做法

一是实现“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张蓝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二是统筹保护与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三条控制线;提升开放联动水平,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强化集约节约,塑造品质城乡空间;强化安全发展,建立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注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特色国土空间风貌。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专题研究、体检评估,通过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民主决策,增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四是强化可操作性。坚持长远发展与近期实施相结合,在保护好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依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采取“空间布局+列表清单”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重大项目空间,提供要素支撑。

主持人:下面是提问环节,请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进行提问。

记  者:请问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三线有什么重大意义?

刘满华: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需要坚守底线和红线。到2035年,东至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3.4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01.4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控制在51.16平方千米以内。我们要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锚固高质量安全发展的空间底线。

记  者:东至县在城乡风貌塑造方面,规划有哪些考虑?

刘满华:塑造“至美灵秀、尧舜之乡、创新风尚”城乡风貌。依托“湖、岭、河、山、林、圩、田”等自然本底要素,重塑“环山抱湖、丘圩交错”的山水格局特色,展现“至美灵秀”;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传承本土风情,构建和谐、品质的人文环境,传承“尧舜之乡”文脉;延续“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结合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求,塑造代表新时代城市形象的“创新风尚”。

记  者:东至县作为“尧舜之乡”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是如何规划的?

刘满华:为加强东至县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规划构建了“一镇、三街、多点”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结构,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空间基础。一镇即东流镇,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严格保护历史镇区、周边自然山水及景观风貌,保护重要节点之间的景观视廊。三街即尧渡老街、东流老街、张溪老街,对三条老街进行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老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保护县域范围内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南溪古寨村、传统村落东流古街、阳山村、木塔口村、老屋村、兰潭村、胡村村、观桥村等。重点保护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类环境要素、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引导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种植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

主持人: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满华已就《东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情况作了说明,回答了各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后续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感谢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的莅临,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