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叫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接触疫水1~2天后,在接触疫水部位出现点状丘疹,奇痒,3~8周后 (平均为40天)出现发热、肌肉酸痛、腹污等症状,严重者有脓血便、肝脾肿大,各种抗生素对发热均无效。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污或下痢,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病、 里急后重、痢疾样便。晚期血吸虫病因多次感染或未经及时治疗,造成体内肝脏等器官的损害,患者极度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腹水,大多腹大如鼓,民间称做“大肚子病”。晚期病人多因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而死亡。
二 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成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随血流进入肝脏,造成肝损害,另一部分虫卵随类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人畜一旦接触疫水,仅需10秒钟,就可经皮肤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
三 感染血吸虫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感染血吸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性接触疫水,如水田作业、打湖草、抢收、放牧、防汛、抗洪抢险以及捕鱼捞虾等;二是生活性接触疫水,如在有感染性钉螺的地方游泳戏水、淘米、洗菜、洗衣物及饮用疫水等。
尾蚴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疫水机会越多,暴露在疫水中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也越大。
四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1、 疫区居民和参加抗洪救交人员,要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
2、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如穿高筒胶鞋、带胶手套,穿防护衣裤。
3、使用防护药品,避免感染。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下水前在将要接触疫水部位涂抹防护油。
4、不直接饮用疫水,不在疫水中戏水、游泳和洗刷用具,饮用水一定要消毒或煮沸,确保饮用水安全。
5.接触疫水1-2天内,出现点状红色奇痒的丘疹,或在2周内出现咳嗷胸痛等症状,以及1月左右出现发热,畏寒,腹胀、腹痛、腹泻、肝脏肿大和肝区疼痛等症状,应尽快到就近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6、为了防止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暴发,对接触疫水的人群在首次接触疫水后4周,可采取口服吡喹酮进行预防性治疗。
7、对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尤其对参加抗洪救灾的官兵,在脱离接触疫水后1月,应尽快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血吸虫病专项检查,发现阳性,及时给予病原治疗。
8、为了做好汛期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还应加强血防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树立警示牌;对重点水域应定时采用氯硝柳胺进行灭蚴;加强对家畜传染源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家畜的污染;要加强对粪便的管理和处理,严禁随地排便;退水后要及时了解螺情变化,对易感地带进行药物灭螺等处理。
五 如何使用防护药品
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药品,可有效预防血吸虫病,常用的防护药品是防蚴灵,正确的使用方法为:
1、取防蚴灵原液1份,置于脸盆或适当容器中,加清水6份混匀,成乳白色乳剂(如原液250ml+1500ml水),现场使用应现配现用,不可久放;
2、将乳剂涂擦在可能接触疫水的皮肤上或将肢体浸泡在乳剂中即可,为防止漏涂,可反复涂抹2一3次;
3、待皮肤上乳剂风干后,方可下水,涂擦1次在4小时内有防护作用,超过4小时应重新涂擦。
六 如何检查血吸虫病?得了血吸虫病怎么办?
血吸虫病的检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当脱离接触疫水后,应到血吸虫病预防机构或当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血吸虫病,并及时得到治疗,不致延误病情。
得了血吸虫病后及时治疗是关键。吡喹酮是治疔血吸虫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对血吸虫病检查阳性者,应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
1、预防性治疗 主要用于抗洪抢险接触疫水人群,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其用法为首次接触疫水后1个月,口服吡喹酮40mg /kg (体重以60kg为限),如持续接触疫水,在脱离接触疫水后1个月再加服1剂吡喹酮。
2、急性血吸虫病 吡喹酮120mg/kg(儿童140mg/kg) 6天疗法,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作病原治疗。
3、慢性血吸虫病 吡喹酮40mg/kg顿服或1日2次分服,年老体弱者可采60 mg/kg, 2日疗法治疗。
七 血吸虫病治疗注意事项
1、掌握使用吡喹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以及神经疾病、各类精神病和癫痫患者用吡喹酮治疔时应极其慎重。
2、为了避免和减轻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最好在餐间或饭后服用,尽量不要空腹服药。
3、服药期间及服药结束后3~5天内应注意休息,严禁饮酒。
4、当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要去当地医院进行处理。
八 总结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一种奇生虫病。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预防控制方法,及时对疫点进行处理,做到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病人,血吸虫病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