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概况
2018年1月,尧渡中心学校本部并入实验小学,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正式启用。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实验小学已有两个校区、81个班级、4319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93人。目前,学校两校区班子统一管理,工作统一布置,事务统一安排,人事财务集中,校园文化相同,学校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二、办学主要瓶颈
1.硬件条件落后。老校区地处县城老城区中心,占地面积小,办学空间狭窄,校园内有职工宿舍楼,封闭管理困难。学校教学用房不足,功能室紧缺。新校区办学规模已达上限,无法满足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功能室建设滞后。
2.师资力量不足。因学校编制不足和编内缺员,临聘教师达36人,流动性大。同时音体美小学科教师偏少,教师年龄整体老化。
3.生源质量下降。生源主要是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尧渡镇良田和建新片区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单亲家庭多,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缺失。
4.大班额现象严重。达到或超过55人的班级有28个,班级学生过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不利于因材施教,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5.教研水平不高。教师教研意识整体不强,教而不研、研而不实现象突出,教学理念陈旧、方法单一,高效课堂很难实现。
6.教师素养偏低。年轻教师和临聘教师业务能力偏低,学科骨干教师较少。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缺失、工作散漫拖沓,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学校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和管理手段。
三、五年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办一所有实力很幸福的园子,成为池州市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校。力争五年内,实现“校园上档次、办学有质量、特色很鲜明、社会认可高”的办学目标。
具体目标:
(一)办学条件一流。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老校区扩容改造、智慧校园建设,达到教育教学设施一流、设备先进、环境优美,满足未来教育发展需要。
(二)教学质量优异。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成绩稳居全县前茅,学生在县、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
(三)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师业务精湛。教师爱岗敬业,工作有激情,育人有方法,专业水平高,学校拥有众多优秀名师和各学科骨干教师。
(五)师德师风高尚。教师热爱教育、乐于奉献、师德高尚,对孩子充满爱心,学校不断涌现教书育人时代楷模。
(六)管理团队精干。学校管理团队团结奋进、风清气正、敢于争先,干部队伍德才兼备、务实肯干、出类拔萃,在全县教育系统具有良好口碑。
(七)校园文化出众。“实”文化内涵不断夯实,外延逐渐延伸;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外化于其行、内化于其心;“实”文化在市域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实施内容和重点工作推进
(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完成新校区建设。2021年春季启动新校区二期项目建设,新建综合教学楼一栋,运动场一块,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完成图书馆、校史馆设计建设;新建地下车库、东大门,改建北大门,实现教师进出校门与学生分流。
2. 实现老校区扩容。争取政府支持,实现老校区西扩,新建综合楼一栋,建设室内体育馆、报告厅、功能室,完成现有功能室整合改造,更新办公楼廊道铝合金窗。
3. 建成智能化校园。完成计算机教室设备更新,教师办公设备更新换代,使用智慧黑板、实现云办公,线上教育教学更加成熟,师生进出校园智能化考勤,晨午检大数据识别。
4.合理控制学生数。减少老校区招生计划,老校区班级数控制在30个以内,学生数不超过1500人。扩大新校区招生计划,新校区班级数控制60个以内,学生数不超过3000人。新校区分为中高年级部和低年级部,其中中高年级部40个班,2000人以内,低年级部20个班,1000人以内。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制定实施《实验小学教师量化考评细则》《实验小学教学奖励办法》,实施《实验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实行严格的量化考评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敢于争先的良好氛围。
2.逐步消除较大班额。低年级班额不超过45人,中高年级班额不超过50人。争取县局合理调整招生片区,吸引优质生源入学。
3.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定《实验小学学科指导组随堂听课制度》,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学科指导组成员每周深入班级听评课。校领导班子参与日常教学检查,注重对教师常规业务工作指导。
4.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家庭教育培训。重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建立常态化指导机制,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合力。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贯彻落实“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成绩。
6.注重抽测年级教学管理。抓牢抓实每学年的县局抽测年级教学管理,突出重点,狠抓弱项,实行班子成员包保班级学科制度,定期开展月考,确保在全县教学质量考核中位居前三名。抓好毕业班教学,为初中输送优质生源。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严格遵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的“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16字原则要求,牢牢做到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定期对全体教职工开展教育观念理念学习讨论,引导教职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把握教育发展脉搏。
2.坚持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宗旨。注重活动育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管理与指导,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少先队平台育人功能。
3.重视体育教育。以大课间、体育课、社团活动、俱乐部训练为平台,增加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依托校园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四项体育技能比赛等赛事,引导学生学会1—2项体育技能,经常性开展训练。全面增强学生体质,逐年降低学生近视率。在全县体育赛事中,学校能取得较好成绩。以游泳项目为特色,依托实小游泳馆,培养一批游泳健将。力争通过二、三年努力,成为全县体育强校。
4.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利用日常环境卫生区打扫、家务劳动作业布置、劳动基地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新校区二期项目建设中规划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器具陈列馆,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所。
5.夯实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每学年六一、元旦定期分学段举行校园艺术节,增强学生艺术素养。
6.优化课后服务。逐步增加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率,提高社团教学质量,定期展示社团教学成果;加大课后服务学业辅导对学困生的辅导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补充年轻骨干教师。县教体局和县编办重新核定我校教师编制,通过选调和招聘的形式补充年轻骨干教师,逐年减少临聘人员数量。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精细化教研、订单式教研,通过常规教研活动、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为教师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教师业务学习常态化,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开展读书研讨交流,引导中年轻教师多读书、多动笔,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4.培养实小本土名师。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业务评比,对参加省级、市级优质课和论文评选获奖教师进行奖励,扩大教师参与学科论文、赛课参与率和获奖面,激励教师发表论文。通过帮助指导,培养市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组建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改变慵懒散慢的工作作风,严禁乱收费、乱定教辅资料等行为,逐年减少群众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投诉。
6.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以上率下、令行禁止,大力弘扬实小精神,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激发校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五)锤炼学校管理团队
1.大力培养年轻干部。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搭建工作平台,提供晋升机会,不惟资历、注重德行,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参与学校管理。
2.打造过硬工作作风。倡导严谨、务实、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抓落实,重执行。学校管理团队要达到工作雷厉风行、干事清廉公正、能力游刃有余、业务精湛娴熟的目标。
3.注重管理团队学习。学校领导班子、处室中层要带头学习,按照学校学习安排每两月至少读一本书,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优先安排管理团队外出培训学习,行政工作例会将学习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对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学实践的行为给予奖励。
(六)创建特色品牌校园。
1.做实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实”文化宣传教育,让“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成为每位师生的座右铭,大力倡导“团结拼搏、乐于奉献、比学赶帮、敢于争先”的实小精神,形成“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良好校风,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2.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师生营造洁净美丽温馨学习和生活环境,打造绿色生态教室、校园,构建书香四溢的图书校园,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处景都能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添彩。
3.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加大校园文明创建力度,对标对表省级文明校园标准,力争在三年时间内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2020年12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