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分为11篇、40章,按照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8个基本原则,重点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强化振兴基础支撑、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美丽乡村、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8个方面进行部署。
一是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规划》提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现代农业”三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强调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城乡统一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东至特色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是强化振兴基础支撑。《规划》要求以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把东至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强调进一步完善防洪保安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构建高效生态乡村物流网络及增强农村能源保障能力。
三是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规划》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规划》提出按照“强一产、拉二产、促三产”的发展策略,夯实“产业”“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新载体新模式。构建“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综合发展体系,融入东至特色文化,形成“农旅”“茶旅”“食旅”“文旅”“红旅”五大主导发展模式,串联城乡产业,促进三产融合,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动实现“大健康产业”长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规划》明确“一区两片”的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培育、促进农字号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
四是建设特色美丽乡村。《规划》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以农房改造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改善为重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规划》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加快形成东至乡村文明新风尚。
六是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规划》提出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走乡村治理的善治之路。
七是保障改善农村民生。《规划》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加快建立覆盖农村、均等分享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着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是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规划》要求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