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县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企业 / 企业全生命周期 / 农业、林业、水利 / 乡村振兴 |
名称: | 【文字解读】《东至县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年)》解读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19-10-18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进一步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我局草拟了《东至县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年)》,经征求县发改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和公众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四、工作目标
到2021年,全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样、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五、主要任务
着力实施优质生态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新业态拓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五大工程。
(一)优质生态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农业绿色增效和养殖业绿色循环模式攻关,力争到2021年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13万亩、优质果蔬基地1.5万亩、绿色中药材基地3.5万亩、优质茶叶基地4.2万亩、渔业健康养殖基地12万亩、优质食用菌基地10000亩,全县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80%。
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立足地域和资源特点,科学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稻渔综合种养、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科经局、县水产业发展中心等。
2.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原料基地。推广粮食高效集约耕地模式,稳定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确保优质专用品牌粮食面积达到80%以上;优质油料面积32万亩,其中油菜籽23万亩、油茶6万亩、芝麻3万亩;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4.2万亩;建设中药材基地3.5万亩,重点发展白花蛇舌草、黄精、牡丹等品种;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10000亩,生产规模1亿袋,发展黑木耳、灵芝等高效菌类;建设水禽、土鸡养殖基地1000万只;推动水产跨越工程,推广以鳜鱼、加州鲈、龙虾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毛竹、油茶、绿化苗木等经济林10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瓜蒌、菊花、烟叶、豪猪、野鸡等特色种养业基地。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科经局、县水产业发展中心等。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和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优势区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发改委等。
(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秸秆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转化率,增强示范、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1.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就近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引进贮藏、保鲜、烘干、包装、运销等技术装备和第三方服务,促进商品化处理,实现节本增效和产后减损,新增果蔬贮藏能力0.2万吨、烘干能力0.2万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林业局等。
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提高粮油、果蔬、肉类等传统食物原料的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达到80%、30%、20%、20%、40%。提升以茶叶、菊花、瓜蒌、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能力,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发展“主食厨房、放心粮油”,开展秸秆和稻壳米糠等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经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水产业发展中心等。
3.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按照“资金整合、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效益优先”的要求,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经营机制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东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东至沿江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产业园,提升当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充分发挥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园区。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科经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市场监管局等。
(三)农业新业态拓展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服务模式创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
1.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林加工流通企业全面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互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进全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全覆盖。到2021年,培训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0人次以上,新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点100个以上,建成1个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快递(物流)园区和一个农产品物流园,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5%左右。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科经局等。
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以尧舜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打造归隐养生休闲度假基地,不断丰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森林体验和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类型,打造各类主题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试点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1年,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到49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12.5亿元以上,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近0.5万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科经局、县林业局、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县市场监管局等。
3.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把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体系。到2021年,力争年投放“劝耕贷”5亿元以上;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大田粮食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占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政府金融办、县科经局、县商务局、县农机发展中心等。
(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选择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力量,着力培育省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
1.分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对现有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进行改组、改制,鼓励本土大型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发债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扩规模、提质量、上水平、创品牌。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科经局、县财政局、县政府金融办、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供销社等。
2.引导培育联合体。鼓励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各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向前延伸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开展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联合家庭农场、农户向休闲农业延伸,推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实现产、加、销、研、游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争创省示范联合体,开展市示范联合体建设。到2021年,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3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10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经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县供销社等。
3.增强企业活力。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大力提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到2021年,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1家以上,其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达到1家以上。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各类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工商管理等学习培训活动。完善股权等激励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领头人。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经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等。
(五)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创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到2021年,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50个,产地认证面积40万亩,产品认证覆盖率超过70%。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1个以上。
1.夯实品牌创建基础。继续开展绿色增长模式攻关,以现代农业园为平台,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绿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建立完善农药化肥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部分农药化肥减量化。支持开展农产品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科经局、县环保局、县林业局等。
2.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东至红茶”“天鹅云尖““东至麦鱼”“龙溪麻油”“卢氏瓜籽”等区域特色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鼓励企业申报创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品牌,支持出口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经局、县市场监管局等。
3.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全国、省农业展销会平台,举办各类名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展示我县原生态、绿色、名优特农产品,鼓励企业建立专门推广推介机构,支持企业各类推介宣传。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经局、县市场监管局等。
六、创新举措
1.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研发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2.建立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有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
七、下一步工作安排
加强政策落实。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和利用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税务、财政、金融、国土资源、供电等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行业新政策。支持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和部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着重解决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各级在用水、用电、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