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至县规划蓝图 > 区域规划

大渡口镇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阅读次数: 来源:大渡口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4-07 09:22
【字体大小:

一、202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我们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咬定目标不松懈、破解问题不松劲,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三美东至”,多渠道、多形式谋划建设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使大渡口镇与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未来几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25年,力争全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与十三五末比年递增22.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亿元,年递增7%;第二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年递增8%;第三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年递增10%;财政总收入4.5亿元,与十三五末比年递增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亿元,与十三五末比年递增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00元,与十三五末比年递增11%,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与十三五末比年递增5%,城镇化率达32﹪以上,人口出生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以上,引进合同资金额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个,至2025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50亿元。一、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调整到2025年的2:5:3,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为实现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顺应区域发展态势,主动迎接安庆辐射。今年,县委、县政府分解大渡口区镇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幅15%、外贸进出口增幅7.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8%。大渡口镇达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大关,区镇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工业投资7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户,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21个,其中到位资金44亿元,省外亿元项目2个。完成以上目标,时间紧、压力大,需要区镇干部团结协作,勠力同心,共同努力。各村(居、社区)、单位要牢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在区镇联合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做好开发区发展各项保障工作。主动调整产业布局,融入两岸发展。顺应产城融合、拥江联动的发展需要,积极对接研究安庆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等各类专项规划,找准大渡口镇自身功能定位,实现发展需求互补。会同开发区加快修订完善《大渡口“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大渡口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大渡口滨江小城市建设性控制详规》《大渡口镇区镇一体国土空间规划》。大渡口经开区应根据企业发展、产业布局、长江岸线大渡口段利用及城市规划建设等现状,在城市规划、交通路网布局、产业错位补位等方面主动迎接安庆辐射。坚持发展为上,全力保障服务园区发展,完成“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编制,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新高地、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和重要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奋力建设,打造现代化滨江小城市示范区。

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安庆市作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规划契机,紧扣“一江两岸 拥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与安庆错位发展,共同构建产业互补、公共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加快推动G206、G318大渡口城区段改线工程建设,推动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衔接互通,打通大交通瓶颈制约,实现同频共振发展。努力建设接受安庆辐射带动的协作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照市场机制谋事办事,在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坚持规划建设一张图,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加强对接衔接,互相协作、互相督促;坚持交通设施一张网,尤其要在过江通道和国家干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上加强对接;坚持产业布局一盘棋,围绕安庆主导产业,招引优质项目落户,联手打造产业生态圈;坚持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全方位合作,真正惠及两岸老百姓。建立常态化对接会商机制,真正把两家的事当做一家的事来办,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确定发展战略目标

1.以农富镇战略。坚持以提升承载力为基础,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聚焦稻虾鳜鱼养殖等特色农业,强龙头,树特色,创品牌,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聚力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支持龙溪、天利等食品加工企业创新增值,积极对接金龙鱼食用油、洽洽食品等重点项目,争创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土地整治等工程,提升农业基础能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同时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现代经营模式。依托升金湖旅游业,加大乡村旅游与农业开发的有机结合,将观光农业与全面推进大渡口乡村振兴建设同规划、共发展。

2.以工强镇战略。坚持聚焦绿色食品深加工业、智能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以提升竞争力为根本,努力推进工业企业达产见效。注重辖区企业产业链延展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抓数量,重质量,以园区为平台,围绕园区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积极发展园区配套产业,大力引进龙头项目。对现有企业做到提档升级,帮助和引导企业创规模、创效益。

3.以园兴镇战略。坚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将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力争园区在二次创业中闯新路,用二产、三产融合、跨区托管模式创新推进一区多园,使工业园区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强化园区要素保障,对入驻园区的重点项目实行挂牌保护,促使优秀管理人才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给水、排水、电力设施的投资,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便利,推动实现以园兴镇、产城一体化发展。

四、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1. 加强民生事业短板建设。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实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困难群体救助机制,严格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统筹推进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满足居民住房基本需求。盘活海棠书院资产,进一步优化全镇教育资源。繁荣文化体育事业,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持之以恒滋养乡风文明。

2.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3.改善全域生态环境。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工作,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见效;取缔整顿农村“小散乱污”企业,开展常态化巡查,保证环境专项监督长制规范运行;盯紧秸秆禁烧重点片区,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狠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改善全域生态环境。

五、坚持发展为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1.深耕特色农业。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国家红线。保供实施“1+4+N”东至县农业特色优质产业三年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优质稻米、食用菌、鳜鱼、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申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强化项目编制和储备,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食用菌重点县。

2.打造宜居乡村。高质量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五清一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完成农村改厕工作。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完善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3.建设特色小镇。突出“一村一品”打造,做强镇域经济。依托现有产业禀赋,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蔬果种植和养殖加工产业为重点,以安全村大棚基地及新丰圩村鳜鱼养殖产业为基础,促进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大棚蔬菜、鳜鱼养殖扩规增效,重点打造安全村、新丰村600亩以上的辣椒种植基地、白沙洲村食用菌加工基地、新丰圩村鳜鱼养殖基地和杨桥村禽类产品深加工基地,预计将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以上,同步解决500人左右的就业。配合辣椒种植基地需求和产业链延伸需要,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辣椒烘干车间及仓储库,安全村每年可实现业务增收12万元。利用项目资金70万元,新建八都湖村600平方米粮食烘干厂房,购置安装烘干设备2套,引入社会资本经营管理,解决八都湖村8400余亩耕地上的粮油产品运输、储存、销售问题,帮助种植大户节约人工和时间成本。积极探索集体资金参股分红新途径,鼓励大桥村通过再投资的方式将村集体资产投入安东集团,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加快资产结构调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开展农村集体清产核资,逐步摸清家底,引导村级组织将村集体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旧村部、厂房、闲置土地等存量资产资源进行改造升级,再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例如新桥村、联合村等村通过农民代建房方式,盘存住房41套,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有力实现“资产变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总结历史、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经受考验、能够经受考验的原动力。同志们,历史证明幸福不好从天而降,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啃硬骨头”精神抓攻坚,以锲而不舍精神抓协调,以一丝不苟精神抓管理。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希望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做到目标不变,速度不减,力度不降,奋力完成全年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