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现将《东至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4月25日
抄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应急管理局
东至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2022年度汛期全县共发布地质灾害橙色预警信息1次、黄色预警信息10次,未发生灾险情和人员伤亡。全年完成了葛公镇梅树村南源组等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20户60人脱离了地质灾害威胁。截止2023年3月底,全县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20个,分布全县12个乡镇,均为小型隐患点,共威胁349户1324人、威胁财产5527万元。按灾害类型分:崩塌66处,滑坡46处,泥石流5处和地面塌陷3处。按行镇区域划分:葛公镇24处、官港镇21处、花园乡6处、龙泉镇8处、木塔乡18处、泥溪镇 11处、青山乡 2处、香隅镇5处、洋湖镇 4处、尧渡镇12处、张溪镇3处、昭潭镇6处。
二、地质灾害预测趋势
(一)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暴雨或持续降雨是当前我县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根据省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汛期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气象干旱和高温热浪较为明显,但比2022年偏轻。降水:2023年汛期(5-9月)偏少2成以上;暴雨日数偏少,有气象干旱发生发展。梅雨:6月中旬中期入梅,接近常年(6月15日);7月上旬前期出梅,较常年(7月11日)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台风:影响安徽的台风2个,接近常年(1.9个),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9月。
(二)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和矿山开采等大规模工程活动,将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应重点抓好易发区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督导检查等工作,减少或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三)地质灾害类型预测。预计2023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和小型泥石流为主,其次为地面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一)重点防范期。我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2023年4月至9月。其中,6、7月主要防范梅汛期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8、9月主要防范台风活跃期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范期为3-4月,主要防范短时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10月至次年2月,地质灾害相对低发,但仍然不能忽视融雪下渗引发的少量崩塌、滑坡。持续性的干旱时期,如汛期6、7月亦地面塌陷灾害发育情况。全年应加强防范各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范区域。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类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下列重点防范区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1、东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防范区域
行政地域:葛公镇、花园乡、张溪镇、尧渡镇。
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及采空地面塌陷、水库岩溶渗漏。
2、南部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地质灾害防范区域
行政地域:尧渡镇、龙泉镇、昭潭镇、木塔乡、泥溪镇、官港镇。
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
3、西北沿江岗地平原地质灾害防范区域
行政地域:胜利镇、洋湖镇、香隅镇、东流镇。
灾害类型: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
(三)重点防范对象。我县重点防范对象为受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集市、村庄、安置点、聚居区及旅游区等人口密集区域,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山区切坡建房形成的高陡边坡和饮用水水源地。2023年,全县确定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监测对象,各乡镇应逐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灾措施,确保防范对象安全。加强龙泉河、尧渡河、黄湓河等流域内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防范工作。
(四)重点防范灾害类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高、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的特点,是造成我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应作为重点防范类型。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全面落实政府主导、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的防治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水利、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分类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做好防灾配合工作。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防灾工作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村(居)委会等防灾责任单位签订防灾责任书,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明确防灾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把防灾责任落实到人、防灾任务分解到位,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到位。
(二)开展排查调查,夯实群测群防体系。扎实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时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临边临崖临沟等区域巡排查力度。经核查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的,及时纳入管控范围。巩固基层在防灾工作链中的突出地位,强化以农村村社(组)、乡镇(街道)、基层单位、景区和施工工地为单元,群众自觉主动参与防灾的群测群防模式。确保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和隐患告知率三个100%。及时向社会公布隐患点及风险区基本信息、防灾措施和各级各类防灾责任人名单。
(三)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关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本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好各系统行政力量、专家团队、技术人员、群测群防员、应急物资装备等,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主汛期前应急部门等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的水利、交通、在建工程项目、矿山企业等受威胁群众、防灾工作相关责任人等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演练。
(四)组织宣传培训,持续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充分利用汛前、汛中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征兆识别、监测巡查、临灾预警和应急防范等宣传培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重点面向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群众、农家乐经营者、防灾责任人等开展防灾宣传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信、网络等多方式广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加强对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五)严格值班值守,确保防灾信息畅通。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地质灾害、应急、气象、防汛等信息共享,严格执行灾(险)情报告制度,规范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和避让转移信息等的收集、统计、上报工作,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期间,各乡镇及部门防灾责任人必须在岗在位,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六)强化监测预警,坚持主动防灾避险。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坚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会商,持续升级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联动机制。完善预警响应机制,有效落实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响应行动,切实做到“有预警就有响应”。坚决落实提前转移,在发布高级别预警或发现成灾迹象后,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转移,必要时应采取强制转移措施,主动避险避灾。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和地灾成功避险典型
(七)推进避险搬迁,规避地灾风险。进一步深入推动避险搬迁工作,对风险等级高的隐患点,结合新农村、美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政策和资金,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实施搬迁避让,及时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创新搬迁安置方式,鼓励和引导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向城镇、中心村聚集,进一步加大搬迁后续政策扶持力度,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威胁对象已经全部搬迁的危险区域,要保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持续巡查监管,杜绝受威胁对象返居、新建房屋等。
(八)实施工程处置,逐步消灾减灾。科学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应急排危工作,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实施工作。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与监督,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动态管理。对于资金投入相对较小、设计方案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应急排危除险工作力度,做到即发现即排除。加强对在建治理工程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已经投入使用的防治工程,要及时开展“回头看”,采取清淤、加固、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长期稳定安全运行。
(九)探索科技防灾,提高防灾服务能力。要深入分析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早期识别、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方法,探索点面结合的精细化风险“双控”机制,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电话:0566—7028621
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传真:0566—7028621
附表:
1、东至县2023年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防网络表;
2、东至县2023年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测网络表
附表2-1
东至县2023年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测网络表
序号 |
灾害点 |
灾害 类型 |
规模特征 |
危害性 |
防灾措施 |
县(区)政府 责任人电话 |
镇政府 责任人电话 |
村级负责人电话 |
监测员电话 |
备 注 |
1 |
东至县尧渡镇 尧河社区金子牌森林公园西南侧崩塌 |
滑坡 |
小型 |
威胁14户40人 |
1、加强监测 2、搬迁避让 |
东至县
郭宏盛
180****9765
|
袁蕾158****4245 |
郑国忠137****4355 |
郑国忠137****4355 |
|
2 |
东至县尧渡镇河西社区胡村组 |
崩塌 |
切坡建房形成岩质高陡边坡,节理发育,岩石较破碎,最近处距房屋仅1米,时有岩石掉落 |
威胁9户39人 |
1、加强监测 2、工程治理 |
凌星138****3322 |
余卫东133****1834 |
胡仁贵182****7361 |
|
|
3 |
东至县葛公镇 徽道村双胜组左岸(祠堂后山)等15户 |
滑坡 |
轴向长300m 宽约100m 厚2-3m |
1995年首发, 目前威胁13户55人(两户已搬迁) |
1、加强监测 2、避让搬迁 |
张卫红189****7506 |
王有方 136****4973 |
胡先贵 133****2953 |
|
|
4 |
东至县葛公镇 桥联村苗竹湾 |
泥石流 |
发育多条泥石流沟 |
1995年初发,目前威胁9户22人 |
1、加强监测 2、搬迁避让 |
徐浩 189****7868 |
袁绍锋 159****6218 |
汪五一 153****9572 |
|
|
5 |
东至县葛公镇 梅树村团结组(三点合一) |
滑坡 |
地质条件复杂,切坡建房形成高陡边坡,多处崩塌滑坡 |
95年塌方,毁房10余间。现威胁12户28人。(2022年搬迁10户26人,省级补助资金未下达,故未核减) |
1、加强监测 2、避让搬迁 |
汪天祥189****8280 |
李小和 136****0598 |
王巧珍138****1041 陈海水 138****4478 吴小弟 182****8952 |
|
续附表2-2 东至县2023年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测网络表
序号 |
灾害点 |
灾害 类型 |
规模特征 |
危害性 |
防灾措施 |
县(区)政府 责任人电话 |
镇政府 责任人电话 |
村级负责人电话 |
监测员电话 |
备 注 |
6 |
东至县葛公镇 同春村龙股组 |
滑坡 |
小型 |
威胁7户19人 |
1、加强监测 2、避让搬迁 |
东至县
郭宏盛
180****9765
|
许日辉189****0086 |
郑志芳 133****8699 |
王兴军153****7625 |
|
7 |
东至县葛公镇 梅树村南源组 |
崩塌 |
小型 |
威胁8户28人 (2022年搬迁7户27人,省级补助资金未下达,故未核减) |
1、加强监测 2、避让搬迁 |
汪天祥189****8280 |
李小和 136****0598 |
陈作权138****9475 |
|
|
8 |
东至县木塔乡 中园村金桥组 |
崩塌 |
小型 |
威胁20户57人 |
1、加强监测 2、避让搬迁 |
李耀文 189****9736 |
沈腾军 138****8681 |
沈双林136****9466 |
|
|
9 |
东至县香隅镇 中畈村岭脚组 |
滑坡 |
土质陡坎滑坡,陡坎宽度142m,高度10m |
威胁1户4人 |
1、加强监测 2、搬迁避让 |
陈玉彬186****9883 |
周有发136****8658 |
周有发136****8658 |
|
|
10 |
东至县官港镇 乌竹村阳排组 |
滑坡 |
小型 |
威胁1户6人 |
1、加强监测 2、工程治理 3、搬迁避让 |
韩飞 138****4709 |
胡亚俊 134****4810 |
胡亚俊 134****4810 |
|
续附表2-3 东至县2023年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测网络表
序号 |
灾害点 |
灾害 类型 |
规模特征 |
危害性 |
防灾措施 |
县(区)政府 责任人电话 |
镇政府 责任人电话 |
村级负责人电话 |
监测员电话 |
备 注 |
11 |
东至县龙泉镇三源村万源组 |
崩塌 |
小型 |
威胁5户24人 |
1、加强监测 2、工程治理 |
东至县
郭宏盛
180****9765 |
章文俊150****7422 |
范金牛139****2236 |
范金牛139****2236 |
|
12 |
东至县泥溪镇双溪村洪砂组村村通道路 |
滑坡 |
切坡形成陡坎,岩质边坡,岩石节理极度发育,异常破碎 |
威胁行人及车辆安全 |
1、加强监测 2、工程治理 |
黄华159****8833 |
叶安华 182****8818 |
叶安华 182****8818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