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经开区自2018年4月被确定省级开发区以来,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产结构发生了改变,由棉花种植转向粮食作物和水产养殖等;二产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含量有限的产业,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形成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医用新材料等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业;三产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由原来弱势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大渡口经开区现已形成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格局。
全力攻坚招大引强,以重大项目突破引领产业发展突围。强化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经开区党工委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始终将产业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季度,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先发地区招商12次,接待客商来区考察40余次。科学谋划,突出重点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开展精准招商,坚持科学谋划产业紧密度高、产业关联性强的一批产业项目。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储备了路威轻量化轮毂、电机配件等项目。一季度签约中清新能源(东至)产业园项目,布局电池及光伏组件两大板块。创新思路,拓宽招引方式。通过以商招商和商(协)会招商等方式,积极对接知名中介、行业商(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充分挖掘投资信息;充分利用“电话联、微信聊、网上谈”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融合招商;围绕安庆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打造大渡口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融入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式发展。
精心做好产业培育,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延链补链,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作为东至县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通过精细谋划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自动化设备、AI智能设备、医用包装新材料、食品包装为核心的“产业雁阵”。随着中清新能源(东至)产业园项目、天道新能源、天道重工、中国五冶等项目的落地,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后劲更足,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更加彰显,市场主体整合度更高。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积极推进深圳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加强新能源汽车及应用产业研发生产能力。绿色食品加工创优品牌,数字赋能激发新活力。绿色食品加工业聚集度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粮油加工、水产饲料、康养食品和休闲食品四个板块。2021年成功摘得省级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招牌,资源吸引力更强,致力打造供应长三角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池一鱼”“龙溪”“金禾湾”等品牌宣传,帮助更多本土品牌走出去。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初步形成现代物流、生活服务、康养服务业大板块。主动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投资5.3亿元的韵达总部基地项目投产后将成为覆盖皖西南的重要物流枢纽。生活服务以高端酒店配套、优质教育资源等为抓手,积极申报专项债等政策性金融工具,谋划建设滨江CBD项目,为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依托至德医院和滨江公园、生态湿地资源等构建现代康养服务业,提供高质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积极打造集游乐、餐饮、文旅为一体的滨江休闲度假中心,助推现代化滨江小城市建设。
系统谋划产业重塑,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评价体系,强化结果应用。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设置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标准,实现工业企业全覆盖、规上企业及重点企业全覆盖,评定A类企业15家,BC类企业76家,D类企业8家。根据评价结果探索推进用地、用能、信贷等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做到A类企业全力扶持,BC类企业正向激励,D类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低效管理,腾退落后产能。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批而未供、低效、闲置用地全域治理。按照“一企一地一策”的工作思路,采取司法拍卖、政府收储、市场转让等方式累计清理闲置低效土地798亩,通过腾退威格森新材料、石牌木艺、现在彩印等低效产能,引进了深电科、韵达物流、和美瑞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创新“亩均英雄贷”开发运用,谋划创旺工业园等低效企业新一轮整体收储,新建标准化厂房招引优质项目,推动产业重塑。推动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传统企业升级,支持元创科技、兆利光电等用地企业“工业上楼”“零增地”技改,提高亩均产能。帮助一丸科技、晶鹏科技等科创企业融资研发、吸附人才,打造高附加值产品。严格项目准入管理,坚决摒弃产业契合度低、亩均效益低项目,新引进项目容积率平均值1.5,最低值1.2。
(撰稿人:汪悦,核稿人:陈志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