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座落在东至县东流镇的鳖石山上,是为纪念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1981年8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因爱属地东流的菊花,常来此种菊赏菊。邑人敬仰陶公为官一任,高风亮节,故名曰“黄菊乡”,驿曰“黄花驿”,江曰“菊江”,并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原址在原学宫内;万历元年(1573年)陶公祠移建于菊江亭侧,清顺治二年(1645年)移建于今址。后经战乱,风雨剥蚀,年久失修,祠旁的菊江亭,文昌阁,太白书楼等建筑相继塌毁,仅靖节祠短垣依存。
建筑格局
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复。修复后的陶公祠,一进三开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面积452㎡,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万㎡。祠堂中间是大厅,厅中立有陶渊明塑像,像后是木质屏风,上面高悬“松菊犹存”匾额。大厅两侧为展览室,陈列与陶公有关史料及诗画,供游客前来瞻仰。祠堂前的院落中间为仿古鹅卵石通道,两旁陈设以松、菊、梅为主题的花卉盆景。院门朝向晋时彭泽方向,门楣上镶嵌着清人题写的“陶公祠”石额。
据《东流县志》载:“祠内四面通达,中为龛,安靖节神主,前设香案。祠前为厂亭。亭前为月台,宽广各数丈,周围累砖为垣。台下两南为大门,阶级直上数十蹬。临江为坊,坊外丛植菊,祠前植五柳。祠亭门窗枋柱涂丹青,黝垩规制壮丽。”
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者众多,如朱熹、王十朋、梅尧臣、杨万里、陆游、汤显祖、于谦等人,自过东流,或吊菊圃,或谒陶祠,留下了许多咏菊尊陶诗章。明兵部尚书于谦诗曰:“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朱熹和杨万里等大文豪在咏菊尊陶之余对陶渊明的诗文也有极为高妙的评价。朱熹《朱子语类》: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人物相关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秋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病故,陶渊明归隐田园二十余年,是其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和闲趣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125首,文、赋等10余篇,其代表作《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被后人广为传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