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源头治理,强化污染防治。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投资建设物理隔离设施800延米,设置警示标识12处。落实专职巡查员对保护区周边种植、养殖等活动进行动态监管,建立“日巡查、周报告”制度。规范处置生产生活污水,建成生态截污沟渠3.2公里,配置分类垃圾收集点15个,日均清运处理垃圾1.5吨。
深化宣传引导,凝聚共治合力。采取“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模式,通过制作普法短视频、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月”活动、签订环境保护承诺书等方式,重点宣贯《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累计发放宣传手册600份,悬挂标语横幅60条,组织专题宣讲会8场,实现保护区周边5个行政村、1200余户群众宣传教育全覆盖。
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管。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运用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今年以来开展专项巡查82次,整治违规搭建3处,依法查处违法排污案件7起,处罚金额2.3万元,形成有力震慑。同步建立水质监测预警系统,3处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实现月度水质达标率100%,切实保障3.2万居民饮水安全。(撰稿:刘培军,审核:谢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