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东至县政府网站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乡村“一老一小”难题,东至双河村这样破题

信息来源:安徽法治报 发布时间: 2025-11-16 08:17
[字号:默认 超大]

在皖南山区的东至县花园乡双河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是普遍现象,由此带来的“一老一小”服务问题一度成为村庄治理的难题。2023年5月,一支名为“河风习习”的志愿服务队成立后,这里的乡村治理图景开始悄然改变。

(安徽法治报头版关注东至这项工作)

11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双河村,一条条整洁的村道串联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午后的墙角边,几位老人悠闲聊天,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不远处,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忙着为老人量血压、剪头发。这幅温馨画面的背后,是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的真实写照。通过精准化服务与机制化建设相结合,志愿服务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外出务工者安心,让“一老一小”暖心。

“点单”服务,精准回应急难愁盼

“叮铃铃……”清晨,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在双河村党支部书记汪学林的办公室响起。电话那头,82岁的麻山组村民黄国和老人声音焦急,自称身体不适,鼻腔出血。汪学林立即拨打120,并迅速安排人员赶往老人家中。驻村第一书记梁超驾车,与副队长袁斌、村委委员黄新锋火速抵达,搀扶老人上车,并与急救车约定会合地点,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接力。最终,老人在最短时间内被送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

“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送黄国和老人就医

这样的紧急送医,在双河村并非个例。徐金英、檀孝能、徐国民、徐代根……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动人故事。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双河村创新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群众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从最初的常规项目,到如今新增的送医就诊、公益拍摄、上门服务等,“服务菜单”日益丰富,响应快速高效。截至目前,已协助送医就诊30余人次,提供上门服务400余人次。

“红马甲”穿梭,织就乡村温情网

在双河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聚焦“一老一小”、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独居老人徐长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志愿者徐辛丹在走访中发现他家生活物资和药品短缺,立即上报。很快,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袁斌与队员宋丰华便驾车带老人到集镇采购齐全。

“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带徐长生老人上集镇购买生活物资

“党的政策好,志愿队工作人员经常来关照我们,对我们嘘寒问暖,还上门来给我打扫卫生,这看似小事,但对于我这个年迈的人来说,就是大事,他们的服务让我们感到很幸福。” 徐长生动情地说。

除了应急助困,志愿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反诈宣传、矛盾调解、学业辅导、亲情陪护……都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志愿者朱司寰深入村组,结合案例耐心地向村民讲解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为村民的钱袋子筑牢“防火墙”。据统计,“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次,累计服务超400小时,受益群众达1200余人次。

机制赋能,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河风习习”能持续吹拂,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双河村构建了以驻村第一书记为队长,整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等21名骨干力量的“1+N”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并通过常态化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送轮椅给黄国和老人

为激发长效内生动力,双河村创新推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将文明劝导、便民助民、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和美积分”,可用于兑换物品或捐赠给困难家庭。截至目前,已累计兑换积分11800分,捐赠积分6800分,慰问困难户6户,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同时,通过设立“河风志愿红”“河风好人榜”等荣誉载体,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今年以来,已评选出“好媳妇”6户、“好婆婆”8户、“最美家庭”12户。

“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

“我们组建‘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就是为了关爱留守‘一老一小’,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在外务工人员对村子的归属感,同时方便对各项利民政策的宣传。”汪学林介绍道。

从“7·9”洪灾危难的冲锋在前,到日常走访中的细致入微;从解决一桩桩具体的民生难题,到营造文明和谐的乡风,“河风习习”志愿服务队已深深融入双河村的肌理。这股温暖的“河风”,不仅吹散了空巢老人的寂寞、留守儿童的孤单,更吹响了乡村基层治理的协奏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暖心力量。

(编辑:杨佳琦 初审:丁满莲  复审:赵传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