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至县深入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赈济”作用,聚焦基础设施短板补齐、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内生动力培育,推动政策由单一项目建设向综合性帮扶转变,探索形成了“项目落地在村头巷尾,岗位送到群众手中,实惠真正落到百姓口袋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项目落地“家门口”,就业增收“有门路”
东至县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以工代赈项目精准落地在“家门口”,务工岗位稳定供给在“村口”。以木塔乡2025年项目为例,总投资78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专项资金667万元,重点实施护岸治理、河道疏浚、桥梁重建等工程。项目严格执行“优先使用当地劳动力,尽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参与建设,预计带动150余名群众就地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70万元,人均增收超万元,实现了基础设施提升与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
群众主导“管事务”,共建共享“激活力”
东至县积极构建“群众事群众管”的治理机制,在以工代赈项目中创新推行“群众监督员”制度,由各村推选2至3名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该机制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透明与规范,不仅节约了成本,更显著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与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切实破解了农村群众“务工顾家两难全”的现实困境。
谋划长远“强根基”,多维发力“提效益”
东至县将以工代赈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持续加强项目储备,2026年已在泥溪镇、昭潭镇、青山乡谋划布局3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400万元,并指导龙泉、花园等乡镇开展项目编报前期工作。在实施中,注重推动政策从“建设+报酬”向“技能+岗位+分红”的综合模式升级,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提升务工群众技能水平,并结合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等机制,拓宽群众受益渠道,不断增强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下一步,东至县发改委将继续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让以工代赈成为惠及群众的“暖心工程”、夯实基础的 “硬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注入持久动力。(撰稿人:李芳 审核人:洪小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